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英國下午茶時間大約在4~5點左右,除了必備的紅茶之外,統計不同階層的家庭後發現,基本上一定有的點心是茶、麵包與奶油,就連嬰兒副食品都曾是知名的點心。

撰文=関矢悦子(「日本夏洛克‧福爾摩斯俱樂部」會員)

在英國作家吉辛傳世之作《四季隨筆》((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又譯《亨利.賴克羅夫特雜記》),作者喬治.吉辛曾提到:「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下午散步後帶著些許疲憊回家(中略),等待茶送來的那一刻,不過心情最放鬆的還是喝茶的時候(中略)。每當茶壺一端來,書房裡立刻飄散著若有似無的茶香,多麼美妙!第一杯茶能寬慰身心,第二杯茶能細品滋味。(中略)對英國家庭而言,沒有比舉辦下午茶宴(而且一點也不費事)更能彰顯生活品質的了。不論再卑賤的家庭裡,午茶時光都是至高無上的。」

福爾摩斯與華生在《希臘語譯員》裡,曾經提到:「那是一個夏天的傍晚,我們喝完茶後,斷斷續續地隨意聊著天。」可見沒有案件時,兩人也會開個「下午茶會」,享受午茶時光。在這場茶會裡,福爾摩斯對華生說:「現在已經6點了,如果你有興致在這美妙的傍晚出去走走,我很高興把這古怪的俱樂部與古怪的人介紹給你。」並邀請他前往哥哥麥克羅夫特所在的「第歐根尼俱樂部」。在那兒,哥哥介紹了口譯員梅拉斯給兩人認識,成了《希臘語譯員》案件的開端。

「下午茶」,在《英國紅茶百科》中的記載是:「在下午4至5點左右,搭配簡單的餐點喝茶。上流與中流社會的傳統是從5點開始,不過最近的趨勢是提前到4點左右。雖然何時開始因人而異,但在日本通常是3點吃點心,在英國則是4點半。」日本的午休從12點開始計算,英國則是從一點開始,因此吃點心的時間也有些微不同。福爾摩斯與華生應該是從4點半開始悠閒地喝下午茶,直到六點左右。另外,關於配茶的餐點,書裡提到:「與紅茶搭配的食物,不外乎三明治、司康、手工蛋糕、餅乾等等。」且「原則上不會端出肉類料理。」(出自《英國紅茶百科》)如圖1中,擺滿「司康、蛋糕、三明治」的三層蛋糕架,不過這樣的蛋糕架是否存在於福爾摩斯的時代,尚不明確,即便是1901年雜誌刊登的照片,如圖2茶室品茶一景,也是用大盤子隨興地裝著蛋糕、糕點等甜點。」


圖1=波希米亞國王留宿的朗庭酒店所推出的下午茶套餐(圖片提供=麥浩斯出版)


圖2=刊登於1901年8月號《溫莎雜誌》的局部放大圖(圖片提供=麥浩斯出版)

那麼,19世紀末的家庭偏愛哪些茶點呢?筆者試著從寫有具體菜單的《貧困:城鎮生活研究》中,整理出24個家庭於品茶時段端出的一週菜色。

以下為「等級一」(位於貧窮線以下或接近貧窮線的家庭)的14個家庭,16週份,共出現幾次(有一天沒有記載)的午茶時段端出的食物。

茶106次、可可亞5次(也有茶)、無飲料5次;麵包103次、土司4次、沒麵包4次;奶油86次、烤油13次、果醬7次、起司醬1次、蜜糖1次;葡萄乾蛋糕8次、茶蛋糕4次、蛋糕4次、酥餅3次、甜蛋糕2次、起司蛋糕2次、派2次、鬆餅2次、卡士達醬2次、糕點1次、米蛋糕1次;洋蔥5次、萵苣5次、煙燻鯡魚(Kipper與Bloater)1次、肉5次、培根2次、火腿2次、牛排1次、醃豬肉1次;蛋3次、起司2次、湯1次(受贈品)、葡萄乾1次、水芹1次。

接著是「等級二」(生活穩定的受薪勞工家庭)的四個家庭,各一週份,共28次午茶時段端出的食物。

茶28次、牛奶2次(也有茶);麵包27次、褐麵包1次、土司1次、木莓三明治1次、奶油25次;蛋糕12次、糕點11次、茶蛋糕4次、起司蛋糕2次、司康1次;起司2次、水煮蛋2次、蛋1次;醋醃鯖魚1次、香腸1次、燉大黃1次、卡士達醬1次、鮭魚沙拉1次、沙丁魚罐頭1次、鮭魚罐頭1次、午餐肉罐頭1次。

最後是「等級三」(有傭人的家庭)的6個家庭,各一週份,共41次(一次外出)於品茶時段端出的菜色。

茶40次、牛奶6次(也有茶);麵包37次、白麵包與褐麵包4次、土司9次、熱土司1次、醃肉三明治1次;奶油41次、果醬14次、柑橘醬12次;蛋糕25次、茶蛋糕14次、水果蛋糕3次、起司蛋糕4次、糕點2次、餅乾2次、種籽蛋糕1次、水果塔1次、女王蛋糕1次、小圓烤餅1次、小圓餐包1次、嬰兒副食品4次、鮮奶油4次、蛋2次、炒蛋1次、起司1次、牛排1次、醃蝦仁1次。

以上是在品茶時段登場的菜色,每天必定有一次,「午茶」與其說是點心,不如說是餐點的一部分。觀察內容,會發現從「等級一」的貧困家庭到「等級三」有傭人的富裕家庭,所有的茶點菜色,基本上都是「茶、麵包與奶油」。

「等級一」菜單中的烤油,指的是烤肉時滴落的油脂,一般市面上都有販賣,用來代替奶油塗抹在麵包上或淋在蕪菁泥上食用。此外,烤油也是蛋糕類的材料之一,各個等級的家庭都有使用,「等級一」的底層家庭更是經常購買1磅重5便士的烤油,來取代1磅重10便士的奶油。其它像是茶蛋糕、小圓烤餅、糕點都為午茶時光增添了不少色彩。至於茶點的食譜則整理於下表。

在經濟條件最惡劣的家庭菜單裡,出現了「Kipper、Bloater、麵包、茶」。Kipper是剖開的煙燻鯡魚,Bloater則是完整的一條,兩種魚都給人強烈的早餐印象,一如筆者在《紅髮會》篇裡的介紹。不過,翻閱《倫敦雜誌》1900年1月號「如何挨過貧窮生活」的特輯後,會發現位於倫敦東區的1便士套餐館的「茶」套餐(圖3),其菜色正是「Bloater、餅乾、起司、茶與砂糖」。

「等級二」中出現的香腸,也是同一家餐館的茶套餐菜色之一(圖4)。此外由於「等級三」中有炒蛋,因此在午茶與早餐享有同一套菜色,或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不過,理由應該不是出自「想在英格蘭享受美食,就把早餐吃3遍。」(出自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薩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1874–1965)這個原因。


圖3=刊登於1900年1月號的《倫敦雜誌》(圖片提供=麥浩斯出版)


圖4=刊登於1900年1月號的《倫敦雜誌》(圖片提供=麥浩斯出版)

不止貧窮階級,上述菜單裡除了麵包、奶油以外,還紀錄了「洋蔥、西洋菜、萵苣、肉、沙丁魚罐頭、起司、鮭魚罐頭、醃蝦仁、午餐肉罐頭」等單一菜色。如何食用可是大有文章,以下從佐藤雅子《季節之歌》的內容來介紹。這是一段關於作者的父親在日俄戰爭(1904至1905年)前夕,以海軍軍官的身份進駐英國的。

「家父長年駐守在英國,每天一到固定時刻(在其它頁裡有提到是下午四點),就會將一塊大麵包擺在麵包切台上,在切口上塗滿奶油,再將麵包刀的刀刃朝外,緩緩抵住麵包,切下薄薄的一片。有時父親會將現成的材料夾進去,享受午茶時光。從英國回來的妹夫也有同樣的習慣。」

看完這段回憶,就能瞭解為何午茶時段一定會出現的三明治,在菜單表中只出現2次了。據推測,當時的人應該很少在廚房先將三明治做好,而是把麵包、奶油、配料等食材擺到餐桌上,讓吃的人各自切下麵包,再將材料夾起來食用。當然,英國人也有可能不做成三明治,而是將麵包與準備好的材料分開食用。在澳洲文學作家P. L. 崔弗絲(P. L. Travers)的小說《風吹來的瑪麗包萍》中,曾描寫珍和麥克拜訪瑪麗.包萍的叔叔維格時,參加了浮在空中的下午茶宴,那時維格說:「本來應該要從奶油塗麵包(bread-and-butter)吃起的,不過今天是我的生日,那樣做太掃興了,所以就從蛋糕開動吧!」(三谷康之譯)從這句話,與開頭介紹的《四季隨筆》中亨利.賴克羅夫特家的午茶點心是「香濃土司(fragrant toast)」來看,在平日午茶時段,「奶油塗麵包」應該比三明治更常出現。

接著,和三明治同樣有趣的,是現在的另一個招牌茶點司康竟然只出現了1次。在《畢頓夫人的理家守則》與《新畢頓夫人的每日料理》中,並未記載司康的食譜。而1880年版《凱薩的烹飪辭典》中的司康食譜,材料則只有「大麥粉、水、鹽」。司康之所以只在菜單表中出現1次,或許是因為約克郡的主婦並未將司康視為茶點,又或許是身為蘇格蘭點心的司康,直到20世紀才以現在的食譜普及至英格蘭,總之尚有許多謎團。

前面曾提到午茶時「原則上不會端出肉類料理」,但菜單中仍然出現了肉、醃肉、燉牛肉、牛排等菜餚。以茶點而言,最稀奇的就是嬰兒副食品(frame food)了。frame food是商品名稱,內容物是粉狀的嬰兒副食品,在當時常被視為病人的食物來販賣,吃法應該就像穀片一樣淋上牛奶來食用。frame food曾在1892年2月號的《河濱雜誌》上刊登廣告,在1904年2月號的《河濱雜誌》特輯「優質廣告」中,也曾出現過frame food的海報,可見在當時是相當有名的食品。


圖5=刊登於1904年2月號的《河濱雜誌》(圖片提供=麥浩斯出版)

延伸閱讀:
傳統英式下午茶 從點心擺設到飲茶皆有規則
年輕人愛咖啡不愛茶,英國午茶文化消失中
泡打粉的發明 造就英式點心司康的誕生

內容來源=《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跟著小說情節破解英國餐桌文化及日常線索》,由麥浩斯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