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中國餐飲市場掀起「預製菜」爭議,知名連鎖品牌西貝因被質疑大量使用預製菜且定價不符,引發全國消費者關注。事件從食材使用升級為誠信危機,創辦人否認並情緒化發言,隨後倉促開放廚房卻翻車,加深不信任。此次危機凸顯品牌承諾與消費者期待落差,未來餐飲業須建立標示制度、分層產品策略與透明機制,才能重建信任。
在中國當代餐飲市場中,「預製菜」已逐漸成為行業熱詞。隨著中央廚房技術的普及、冷鏈物流的發展與外賣經濟的壯大,預製菜被賦予了降本增效,達到標準化營運及擴張規模的產業條件。
然而與此同時,社會輿論對預製菜的接受度卻遠不如業界期待。特別是在中高端餐飲領域,消費者仍將現做、手工、廚師技藝視為價值基礎,對預製菜帶有強烈的懷疑與排斥。
西貝事件引爆全國信任危機
近期爆發的西貝事件,便成為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品牌長期以健康、高品質形象建立消費者信任。當網紅羅永浩在指出西貝廣泛使用預製菜,並質疑其品牌定價合理性後,事件迅速成為全國性公共議題。
輿論從「是否使用預製菜」升級為「是否誠實透明」,最終演變為一場關於整個餐飲產業信任危機的討論。這一質疑迅速引發消費者關注,因為西貝一向以「新鮮、現做」為賣點。
創始人賈國龍隨即否認,同時揚言提告,雖然之後公開道歉,但態度仍以「誤會」為核心,缺乏真正的責任承擔。並在道歉文中,又加碼怒斥羅永浩為黑嘴、網路黑社會。消費者普遍認為其「道歉而不認錯」,進一步削弱了信任。
另外西貝在輿論壓力下宣佈開放廚房參觀,意圖以「透明化」化解疑慮。然而,消費者卻在現場發現大量真空包裝與冷凍品,直接坐實外界對預製菜的懷疑。僅數日後,又以「影響正常營運」為由,突然取消參觀計劃。這一舉動加深了外界對品牌經營方式的懷疑。
危機處理失當 十大錯誤浮現
危機公關強調「及時、誠實、同理」,然而西貝及其支持者在此事件中的處理,幾乎反其道而行之,我歸納為以下十個錯誤:
1、低估預製菜的社會敏感度:忽視了中高端消費者對「現做」的核心期待。
2、模糊定義,迴避問題:以前置工序、預加工等文字遊戲試圖規避。
3、過度否認:第一時間否認到底,甚至揚言提告。
4、情緒化公關:創辦人的人身攻擊言論削弱了品牌公信力。
5、倉促透明卻翻車:開放廚房參觀反而暴露問題,員工本身也認知不清。
6、矛盾操作:後續取消參觀計劃,使外界更加懷疑。
7、道歉缺乏誠意:以法律認知不同為由,未承擔責任。
8、支持者盲目護航:業界聲援卻成了提油救火,強調行業普遍性而非品牌誠信。
9、忽略消費心理落差:高價餐飲卻提供低感知價值。
10、缺乏危機策略:被動補救,品牌失去議題掌控權。
這些錯誤充分展示了品牌危機管理中的「溝通失靈」,消費者之所以憤怒,不在於預製菜本身,而在於 品牌承諾與實際體驗之間的落差。當消費者支付高價時,他們期待的是「現做廚藝」;若卻發現與快餐無異,便會產生「被欺騙感」。
信任修復成餐飲業未來關鍵
西貝事件不僅是單一品牌風波,更深刻影響了整個中國餐飲行業發展方向。消費者更多要求「知情權」,強調餐廳應清楚標示哪些菜品屬於預製菜,並且積極主動監督,未來相關品牌若不能主動透明,將難以贏得消費者信任。
從品牌長期發展來看,西貝面臨的挑戰,短期消費者信任度急速下滑,來客數下降,暫時沒有緩解的跡象。但繼續使用預製菜,將失去「高端中式餐飲」定位,若全面回歸現場手工,成本與效率又無法支撐規模化。最重要的是,危機事件的殺傷力,也需數年時間才能修復品牌形象。
若要翻身,西貝需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ㄧ、建立菜單標籤制度,主動告知哪些菜品為現做,哪些為預加工。透明化將成為品牌的新價值。
二、將不同類型產品清晰分層:快出品與高端手工菜分開,讓消費者「知情選擇」。
三、從「新鮮」轉向「可信」,以「敢於承認錯誤」作為新故事,並強調原料新鮮度,淡化工序爭議。
餐飲行業的核心並非僅僅是「一盤菜」的味道,而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建立。總結來說,西貝或許仍能存活,但唯有勇敢面對消費者疑慮,重建透明機制,方能在信任危機中找到轉機。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西貝事件的危機:從預製菜爭議到品牌信任十個錯誤》】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中國「西貝」預製菜爭議延燒 餐飲業如何拿捏現做與預製界線?
▶哪種類型餐廳最常拿調理包充當現煮料理?預製菜快速又方便 但使用前要先考慮消費者感受
▶炎上成常態、公關危機並非偶然?品牌如何在社群戰場「轉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