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他們從一台家用果乾機開始,逐步創立自己的品牌。「果嶼」要做的,不僅僅是販售「果乾」。如何讓這座充滿水果的美麗島嶼,以及島嶼上的人事物得以永續發展,是我們生活於此地的每個人,共同的目標。

撰文=姜雯

他將小農不要的「次級」水果製成果乾,每年創造出900至1200萬元的營收。包含Cama咖啡、遠東香格里拉飯店、中華航空、永豐銀行等企業都邀請「果嶼」客製禮盒,「果嶼」也已連續4年成為台北電影節的指定伴手禮。

這是沒在企業上過一天班,2025年才30歲的年輕人黃子軒的創業故事。

次級水果不浪費:果嶼的永續之路

「果嶼」這個品牌源自黃子軒的大學畢業製作。黃子軒觀察發現,小農有3分之1的次級水果是被丟棄的,只因長得不夠漂亮、太大或太小,無法被裝進禮盒。這樣的浪費人惋惜,讓他致力於賦予這些次級品新生命。

黃子軒為這些次級水果起了個可愛的名字「歪果」。通過「歪果重生計劃」,黃子軒攜手30多家小農,累積將3,000噸(相當於300輛公車)的歪果轉化成美味的產品,例如果乾、果醬、紅酒調理包、果風糖磚等,大學還沒畢業就創業。

不漂亮的水果,就只能自生自滅?

從零起步,在陌生的路上闖出千萬營收,他骨子裡早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黃子軒在高中時就參與各類商業展覽,還專注於吉他社,積極參加大大小小的表演活動。就讀私立高中期間,為了反抗升學主義,一度想叛逆不念大學,直接出去工作。在老師的勸說下,黃子軒為了證明熱愛社團的學生同樣可以考高分,最後錄取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然而,他選擇放棄別人口中的頂大,進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因為「文創」才是他的目標。

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黃子軒與夥伴們踏上環島之旅尋找畢業製作靈感,有一站是朋友爺爺的火龍果田,田裡棄置了許多不要的水果。

黃子軒才知道,原來消費者不喜歡長相不好的水果,盤商也不會收購,小農乾脆把它們丟在田裡,任其變成肥料。「幫助這些『歪果』有重新進入市場的機會,」因此成為黃子軒的創業靈感。

從一台家用果乾機,到自建食品加工廠

沒有食品加工經驗的他們,買了一台家用果乾機,花了2~3個月的時間試著自己做果乾。產品有了,但還沒通路。於是幾個學生又土法煉鋼,帶著自己的產品到處詢問,「可不可以在你們這邊販售我們的產品?」

幸運的是,松菸誠品中的一個櫃位願意合作,「當時12月簽約,簽了一年的合約,為了在不違約的情況下持續供貨,我們就成立了公司。」然而不幸的是,半年後對方撤櫃!「我們剛創完公司,就被斷了金流。」失去收入,又沒有通路,虧了好一陣子錢。但黃子軒沒有放棄,後來申請誠品生活文創平台的「2019第八屆肖年頭家」計劃,才慢慢把品牌做起來。

然而,疫情來襲重創實體通路,果嶼也受到衝擊。面對危機,他們決定轉型,從原本以委外代工為主的模式,轉為建立自有食品加工廠,掌握上游原料與加工流程,同時拓展企業合作,透過B2B模式穩定營收。

但要打入企業市場並不容易。果嶼先找到台北電影節合作,隨後登錄「社會創新平台」及「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逐步提升品牌曝光,吸引企業主動上門洽談。

「我們沒有做陌生開發,而是專注把品牌理念與形象傳遞清楚,客戶自然就來找我們了。」黃子軒說。

不只是果乾,而是農業價值的再創造

在市場上,果乾品牌很多,但黃子軒並不將果嶼局限為「果乾」品牌,他認為,「我們做的,是農業價值的再創造。」

果嶼也關注小農和地方永續。黃子軒提出「農伴機制」:「好的水果你拿去賣,不好但安全無虞的水果就歸我們。市場價格低的時候,我們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小農用低於市場的價格賣給我們。」如此一來,小農和果嶼互相配合,加強風險管理。

疫情過後,愈來愈多企業重視永續和社會責任。果嶼緊抓這個趨勢,運用永續設計、循環經濟與在地農產特色,開發客製化禮盒,作為企業年節、慶典與活動的永續贈禮方案。這不僅成功打入中高端企業市場,也提升了品牌的社會形象與能見度,進一步促進一般消費者的認同與口碑傳播。

雖然主打「永續農業」,黃子軒在面對消費者時卻從不打「同情牌」。他不希望顧客因為可憐才掏錢,而是因為真的喜歡果嶼的產品,進而發現這同時也能支持在地小農,才願意下單。

黃子軒笑說,原以為當老闆能每天睡到自然醒,結果至今仍常常睡不飽。但他認為,年輕時若有理念,不妨動手實踐,看看是否能在商業世界落地,「這既是鍛鍊,也是思維升級的過程。」

至於「果嶼」名字的由來,顧名思義,因為台灣是一座充滿水果的島嶼。如何讓這座美麗島嶼,以及島嶼上的人事物得以永續發展,這不僅是黃子軒,也應該是我們生活於此地的每個人,共同的目標。

「果嶼」推出的果乾類產品。(圖片來源:cheers提供)

【本文獲Cheers快樂工作人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看見被丟棄的水果啟發創業靈感!「果嶼」如何讓次級品變黃金、還能攜手小農做永續?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極端天氣讓「醜蔬果」暴增 如何讓消費者降低審美標準?
只是外觀不夠完美 醜食其實一樣美味!如何賦予醜食新價值?
腐蔬果不等於醜蔬果!光是切除腐敗處可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