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直接去到農林漁業現場,了解食材產地和生長收穫過程,是食農教育常見的作法,但是日本將此作為推進指標,希望2025年「體驗過農林漁業的公民(戶)比例」要達到70%以上。為此不只生產端要配合開放體驗、學校與機關團體也得安排相關活動,讓「休閒觀光農業」成為真正的「食農教育」。

撰文=林玉婷(日本北海道採訪報導)

若要推動「地產地消」,讓消費者了解食物生產流程並且親身體驗是最能產生行為改變的方式。2021年3月公布的第4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2021~2025年)中就表示,農林漁業經驗對於加深興趣和理解非常重要,因為每天的膳食是由農民、林業和漁民等許多與食物相關的人支撐的,以及大自然的恩惠。此外,農林漁業體驗產生以下5種改變:對食物的認知和興趣、對食物的知識、改變飲食喜好、珍惜食物減少剩食、親近大自然有助心理健康。因此設定了食育推廣指標,希望2025年「體驗過農林漁業的公民(戶)比例」要達到70%以上。

日本小學必定安排農場體驗 討厭青椒那就去看看青椒吧!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帶著第二屆「灃食SUPER校廚大賽」得獎隊伍來到日本北海道東神樂町了解日本如何推動食育,東神樂小學校校長石山輝說明該學校是東神樂町第二大的小學,家長多是農家,該學校的三~五年級生都有安排去農家或合作社協助採收和收割的農事體驗活動。例如東神樂小學四年級會安排去農場「北川能園」採摘青椒。

為此,灃食SUPER校廚團隊也來到了北川能園,實地了解農事體驗的流程。北川能園除了種植酸味和甜味平衡的知名番茄「かぐら姫(神樂公主)」,農場還有兩種品種的青椒,並開放當地三所小學進行青椒採摘體驗,透過實際採摘、生吃青椒、現烤青椒等,讓孩童從與農民交流的經驗中了解這個討厭的食材背後的種植故事,進而願意嘗試食用。

北川能園的青椒為有機種植,學童來到此處可以了解青椒是如何生長、親手採摘,還能現場嘗試生青椒的味道。(林玉婷攝)

灃食SUPER校廚也親自採摘和品嚐了生青椒的風味,品種與台灣不同,嗆辣味降低很多。(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農場體驗中看到從農者的辛苦與驕傲

北川能園第二代主人北川幸一表示,為什麼取名為「『能』園」而非「『農』園」,是因為從漢字來看,「農」上面為「曲」,是舊時光靠勞力從農的時代。但是「能」則表示家族6人齊心發揮能力而非勞力,善用種植技術種出精緻化農產品。北川能園種出的番茄「かぐら姫(神樂公主)」因為酸甜度平衡、甜度8以上,相當受歡迎,甚至被稱為是難以買到的幽靈番茄。

目前北川能園已經傳到第三代,由兒子北川智悠、女兒北川佳奈接班,佳奈原本從事媒體業,生子後返回家中一起經營農場,同時也是時尚工作服飾品牌「MONKUWA」的模特兒,展現農民也能很時尚很酷的一面。

如此學童去農場體驗時,除了採摘,也能實際看到農家工作情形,並且感覺到農家對於自家產品與種植技術的自信,甚至可能進而認同從事農業並非只是一件勞力活,而是一份有尊嚴的工作。

北海道東神樂町「北川能園」已是傳承三代的農場,圖為第二代主人北川幸一(右)、第三代北川佳奈(左)。(林玉婷攝)

學校剩食最常見的就是蔬菜 盼能從了解產地改變偏食

問及台日校廚,學生最愛吃的校園午餐選擇是什麼?灃食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葉俊甫回答「咖哩飯、焗烤、炸物」,東神樂町的校廚則說是「咖哩飯、拉麵、韓式拌飯」,看來不管是哪一國的小朋友,能快速吃完趕快去玩比較重要,而營養該如何均衡就是校廚和營養師煩惱的事。

「蔬菜」普遍不受學生歡迎,在台灣為了推廣蔬食,還設有「無肉日」,但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曾接受《食力》採訪時表示,「無肉日」或「蔬食日」常常因學生不愛吃青菜導致當天剩食比例大幅提高,因為他們寧願選擇少吃或不吃,甚至去購買零食來填補,與原本希望學生攝取蔬菜達到健康與永續的目的背道而馳。

灃食教育基金會在深入校園培訓校廚時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2021年7月起開始發行《灃食.客》蔬食季刊,從蔬食趨勢與好處、也介紹能親手作的蔬食料理和推薦受歡迎的蔬食餐廳,季刊全文上線於灃食官網,甚至「灃食SUPER校廚大賽」也挑戰學生最不喜歡的蔬食料理,盼激發校廚的創造力,讓蔬食變得更美味,讓學生更願意吃。

針對蔬菜攝取,日本第4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2021~2025年)也設定了相關的食育推廣指標,目前日本平均每人每天蔬菜攝入量約為280克,希望2025年要達到350克以上。但即使每年8月31日定為「野菜日」大力推廣,目前看來攝取量仍停滯。因此日本政府希望從農林漁體驗同步下手,更了解食材來源和營養、以及生產者的辛勞後,盼能降低不愛就不吃的剩食狀況。

想推動農林漁體驗 得要整體配套都做好

而要做到2025年「體驗過農林漁業的公民(戶)比例」要達到70%以上的目標,不是民眾想去體驗就好了,為此不只生產端要配合開放體驗且進行食育講解,學校與機關團體也得安排相關體驗活動。

台灣也是如此,據《食力》在台灣《食農教育法》通過滿週年後訪問農委會(2023年8月將改制為農業部)主委陳吉仲,也表示將攜手教育部討論如何將農林漁體驗活動列入校外教學中,不要讓校外教學只會去遊樂園,但首要就是得要盤點出合適體驗的農林漁場域才行,未來也得要持續擴增相關場育,並且讓體驗真正達到教育效果。

過去農場採摘的定位是「休閒觀光」,如今則要成為「食農教育場域」,雖然台灣還有一段路要走,但從日本經驗看來,這還是讓食育真正成為全民運動的一條路。

延伸閱讀
灃食SUPER校廚前進日本踢館?台日校廚廚藝交流 神祕龍眼乾驚艷全場
不只吃國產食材、更要吃在地食材!從日本校園午餐看地產地消的重要性
善用數位工具以互動刺激思考!第一線觀察日本怎麼上一堂食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