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樂田麵包屋自2009年創立以來,不斷調整策略,從前店後廠轉型至中央工廠,以標準化與研發為核心,並自建物流車隊每日四趟配送,維持產品鮮度與多樣性。品牌堅持透明食材與少添加原則,開發健康卻兼顧美味的麵包、饅頭及伴手禮,成功在捷運商圈拓點,打造比便利商店更即時的購買體驗。
採訪・撰文=林玉婷
當多品項的通路要搶麵包店的生意,麵包店也可以不再只是賣麵包。2009年創立的樂田麵包屋,不斷隨著市場需求與競爭環境彈性調整營運策略,更大舉進駐台北捷運站點,截至2025年8月,樂田有15間捷運店,已超越10間的街邊店型數量,為的就是要比便利商店更方便,一出站就看到它!
從前店後廠走向中央工廠研發導向
樂田創立初期僅以門市現場烘焙為主,樂田說明,若是前店後廠的麵包店,等於每家店都是小型工廠,無論是建置費用、人力費用、水電需求都高,在都會區的空間店點也不好找,若無法達成高坪效的產值,經營壓力隨之而來。因此樂田在發展到5家門市時,發現不同店家的製作品質不穩定,管理不容易的問題,因而決定在2013年正式成立中央工廠,讓品項增加與品質標準化提升,開啟研發主導的品牌體制。「中央廚房不只是為了做量,而是讓品質更穩定、研發更有系統。」樂田強調。
當中央工廠成為穩定後援,門市便能專心在服務品質的提升,有產能之後、展店策略更彈性,開始進入捷運店點,配合上班族生活動線提供多樣化商品,以平均一年1~2家店持續擴展,甚至還能有3坪捷運店服務快速人流。
中央工廠也有利於解決缺工問題,引進半自動設備、分擔人工需求,例如麵糰分割機、定量分餡機,可以確保每一個手工包餡成型的麵包重量一致。既能達到效率生產、品質穩定,同時又可以不屈就機器生產的口感品質,是樂田目前積極運作的課題。
「把人用在最關鍵的技術任務上,其他標準化的事,就交給機器。」在樂田,「看不見」的部分往往是最下功夫的,樂田自製所有麵包餡料、不委由代工廠製作。以紅豆內餡為例,使用萬丹無拋光紅豆,保留紅豆原有香氣與口感,搭配蜂蜜而非精製糖調味,開發出甜度恰當又有層次的內餡配方。團隊分享,「我們用蜂蜜去調甜度,這是樂田很核心的一個內餡設計。我們也用檳榔心芋頭做芋頭餡,中式點心蘿蔔絲酥餅的餡料也是從蘿蔔絲現炒,再加入蝦皮、油蔥提香。」這些流程未必高效,卻是品牌對「透明原料」的堅持。
樂田麵包屋
成立年:2009年
年營收:每年營收保持雙位數成長
品牌店數:26家(街邊店10家、捷運店15家、醫院美食街1家)(截至2025年8月)
熱銷產品:依思尼鹽可頌、起司瀑布、芋泥紅豆雙重奏、奶油酥餅
【更多麵包產業精彩探討,請詳閱食力Vol.40季刊《台灣麵包千億商機的虛胖榮景 五大矛盾撕開你所不知道的產業真相》】
審稿編輯:童儀展、余麗姿
延伸閱讀
▶從國際舞台到產學校園!吳寶春如何鋪一條產業後進者的成長之路?
▶把比賽技術變成工業標準!王鵬傑如何扮演烘焙產業的「轉譯者」角色?
▶用在地食材說國際語言!陳耀訓如何為台灣麵包創造新風味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