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陳耀訓從烘焙學徒一路成為世界麵包大賽冠軍,以「紅土蛋黃酥」掀起台灣烘焙熱潮。比賽過程讓他開拓視野,開始運用在地食材創造麵包故事與獨特風味。他強調街邊店的細緻與差異化,是量產麵包難以取代的價值。
採訪=林玉婷、黃毓棻
撰文=黃毓棻
從住在烘焙工廠更衣室的學徒,走到法國Mondial du Pain世界麵包大賽冠軍,說陳耀訓將人生這個賭注全壓在麵包上,也絕不為過。他手中誕生的紅土蛋黃酥,被稱為「蛋黃酥界的愛馬仕」,熱銷程度須以演唱會售票系統才能承載預購流量,開啟台灣的蛋黃酥熱潮,也為台灣烘焙史寫下新的一頁,在台灣麵包產業版圖的移轉過程中,陳耀訓是如何看待變化?他又是如何在變化之中,走著自己的理想道路?
從吃粗飽到享受麵包美味 麵包市場已進入新局
陳耀訓在烘焙產業已累積20多年資歷,剛好與台灣烘焙產業的發展過程共同成長。「那時候,麵包對大家來說,是一個10塊、20塊,便宜又可以有飽足感的東西。」他回憶起初學烘焙時,麵包對於消費者仍是「吃粗飽」的選擇,對於麵包的了解,也僅限於使用乳瑪琳、酥油等人工食材製作,香氣濃郁而高油高糖的傳統台式麵包。
從學徒升為台式麵包主廚後,陳耀訓並未滿足,反而對於其他麵包類型燃起更多好奇心,進而追隨巴蕾麵包主廚張家豪學習製作歐式麵包。在那裡他學會了可頌、法國麵包等歐式麵包的做法,爾後到高雄創業,成立「巴黎波波」麵包店。
成為店主後,為了讓業績更好,陳耀訓仔細觀察來客的需求、持續改進產品,他發現消費者開始對麵包有更多的要求:「消費者開始想要找好的、健康的麵包,但同時也會有點納悶『天然奶油真的這麼貴嗎?』、『鮮奶做麵包的味道真的比較淡嗎?』」陳耀訓認為,當時台灣的烘焙技術已走到成熟階段,但是市場端與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還不能接受要用多一點錢去買天然食材做的麵包。而他當時一心希望推廣的歐式麵包,消費者仍在熟悉與摸索的階段。
歐式麵包的美味,在台灣有著意外的門檻,陳耀訓說:「法國麵包其實不是我們台灣做得不好,而是台灣天氣太潮濕,放兩三個小時之後麵包會受潮反軟,在法國比賽的時候,法國麵包早上做好放到下午,反而越來越乾、越酥脆,但在台灣如果沒有回烤就吃,會很像在吃橡皮筋。」雖然切片再回烤就可以感受麵包酥脆的感覺,但從前大家沒有這個習慣,客人會說:「我早上還要切這個法國麵包、還要烤,那我不如多睡10分鐘,吃個早餐也太痛苦吧。」
隨著時間演進,陳耀訓觀察到現在的消費者已願意追求更高品質的麵包,食用時機也變得豐富,他形容現在的消費者願意為麵包「付出更多」,樂意嘗試更多不同的吃法,用更美味的方式品嚐麵包。繞了一圈,陳耀訓也重新給予台式麵包新的定義:「我認為台式麵包好或不好,不是在於他是不是台式麵包,你用天然的原料去做台式麵包,那這個麵包又何來的不健康?」在陳耀訓·麵包埠中,他把許多台式麵包作調整與改良,以嶄新面貌重新呈現台式麵包的魅力。
陳耀訓.麵包埠YOSHI BAKERY
成立年:2019年
品牌店數:1家(截至2025年8月)
熱銷產品:經典可頌、莓香絮語、魯邦麵包
【更多麵包產業精彩探討,請詳閱食力Vol.40季刊《台灣麵包千億商機的虛胖榮景 五大矛盾撕開你所不知道的產業真相》】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街邊店關、缺工潮起!德麥用技術與半成品支撐台灣烘焙產業續命線
▶好麵包=技術×設備×原料 苗林行如何把一個公式做成產業系統解方?
▶【競合失衡】產值創高卻不代表體質健康!台灣麵包產業的成長與隱形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