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四季更迭,寒暑交替,養生也必須根據不同時節加以調整。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秋天正是收的季節,應當休養生息,並結合中醫食補與西醫營養師的觀點,做合宜的飲食調配,為歲末將至的寒冬加以準備。

撰文=食力企劃

老中醫常說:「秋燥傷津」,這是指入秋時,雨水變少,濕度轉為乾燥,加上日夜溫差大,人體水分流失,很容易感到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甚至呼吸道不適等症狀。此時,該如何安撫秋燥所帶來的損害呢?讓我們跟著知名醫學中心資深營養師解淑芬,一起用好食材滋養身體,吃出好健康,養出好心情。

秋補,從補充水分開始

自古以來,有著「藥補不如食補,藥養不如食養」的說法,更有「秋令進補,冬令打虎」的說法!解淑芬表示,「許多人以為冬天才需要進補,其實,一年四季都有配合節令應該攝取的食物,例如秋季乾燥,飲食的大原則就是多補充水分,少吃辛辣與油炸食物。」

隨著早晚溫差大,許多長輩與小孩很容易罹患感冒,此時,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像是當令的蓮藕、苦瓜等食材,可提升免疫力與抗氧化能力。除此之外,當令的水果包括柚子、梨子、柑橘類,也具有很好的滋潤效果。


秋日食補就吃當令水果來緩解秋燥,像是柚子、梨子、柑橘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秋季養生,跟著節氣走

24節氣中的「立秋」,是在國曆的8月,此時天氣尚熱,但已讓人感到乾燥。立秋後的「處暑」,是暑氣開始褪去之意,但仍要預防高溫、乾燥造成的乾燥脫水,可多吃絲瓜、小黃瓜等鮮蔬。9月份的「白露」與「秋分」時節,夜涼日裡熱,養生之法就是潤肺安神,多吃銀耳、白果、山藥等白色食物潤肺,並減少咖啡因的攝取以安神。

到了10月份,也就是秋末的「寒露」與「霜降」節氣,氣溫從涼爽轉而帶點寒意,俗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就是提醒人們要注意保暖,避免因天氣轉涼發生率提高的心血管疾病與流行性感冒,此時飲食要清淡,避免高鹽分,並避免飽和脂肪酸食物,像是五花肉、奶油等。

未病先防、五穀為養盡現「十六茶」

千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有「未病先防」與「五穀為養」的概念,疾病的關鍵是預防重於治療,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等方式維持健康避免疾病發生,並認為五穀雜糧是食補的最佳食物,對身體有諸多益處。

解淑芬指出:「五穀雜糧除了三餐食用,也很適合做成高質量的飲品,像是零咖啡因茶「十六茶」,含有16種五穀雜糧、漢方等食材,包括薏仁、大麥、決明子、麥芽、玉蜀黍、玄米、枇杷葉、黑豆、發芽玄米、香菇、紅棗、桑葉、紅豆、黑米、粟米、黍米,是很健康的養生飲料。」她進一步指出:「薏仁可清熱利水,且有低脂、低熱量特性;大麥是製造啤酒的主原料,也是升糖指數低的好食材;發芽玄米是將玄米泡水使其發芽,營養價值甚至比白米還高。」

十六茶根據東方醫學思維以「未病先防」的概念為基礎,調製出能平衡六臟六腑四味覺的零咖啡因複方茶,一瓶就能攝取多種健康元素,維持身體健康。除此之外,十六茶中有可緩解中暑的枇杷葉、清香鮮美的香菇,再加上有著甘甜滋味的紅棗,嚐來茶香清爽又順口,而且無糖、無熱量、零咖啡因,不分年齡、時段,甚至孕婦、長者、小孩都能安心飲用。


零咖啡因茶「十六茶」,含有16種五穀雜糧、漢方等食材,一瓶就能攝取多種健康元素,維持身體健康。

秋日除了多喝水、多選擇當令好食材之外,別忘了要調整好作息,早睡早起,並因應氣候變化,適時添加衣物。當然,更要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增進心肺功能與身體的肌耐力,讓秋季的身心更加豐盛、從容。

【本文由十六茶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4招挑選美味梨子,秋冬潤肺去燥就靠它!
就是要吃得更健康方便!「藜麥」躍身即食和健康營養食品生力軍
秋冬養生就吃山藥吧!男女皆宜,滋陰潤燥還能抗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