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南「阿堂鹹粥」以虱目魚為核心,將泉州半粥文化在地化,發展出獨特的台南風味。從魚刺處理到湯頭熬煮,每道工序都靠師傅的經驗與身體記憶完成,體現無法量產的職人精神。疫情雖迫使店家停業,但其鮮味不可外送,反而彰顯手作價值。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採訪阿堂鹹粥的前一天,剛好帶著府城美食耆老陳耀昌醫師在苗栗踏查。我說隔天要去訪問阿堂鹹粥,他似笑非笑的,後來進一步問了才知道,那就是他們的日常,但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有名。

最在地日常的一碗

隔天一大早,我們到了阿堂鹹粥,老闆娘很熱情地出來招待。知道我們不是什麼獵奇的媒體,也不是飲食行腳節目,而是要透過文化部的Taiwan Plus將台灣的食物傳遞給世界。

「我老公四點就會來這裡,確定每個環節都對了,在七、八點再回去睡一下。」老闆娘說。

阿堂鹹粥無法開連鎖店,是因為從掌握虱目魚的品質開始的每個作業環節,都需要熟悉的魚塭和廠商。吃過虱目魚的人都知道,魚刺多,光是剔除魚刺的過程就有八道工法,每一個師傅都是不可取代的。

每個師傅的手都有缺陷,有些人是拇指、有的人是小指,每個師傅在長期拿刀的過程中,都是用身體的痛楚在跟虱目魚對話,讓我們能品嚐到好的鹹粥。

疫情期間,阿堂鹹粥曾經停業兩次,每天有那麼多的師傅和現場的人員要養,而且在疫情期間,沒有人要到現場吃,但每個月都要發薪水,在衡量狀況下,選擇停業。

「不能做外送嗎?」也許有人會問。

還真的不能,像是虱目魚腸,處理完之後就要馬上食用。鹹粥也是,吃的是魚粥的鮮味。我對魚的鮮味相當敏感,或許是因為出生於鹿港,跟老闆娘提及的時候,她說:「鹿港人一定懂。」

很多做好的料理可以運送,可以透過Uber eats或是foodpanda,但鮮味的魚湯鹹粥不行。

鹹粥的靈魂

鹹粥的靈魂在湯頭,阿堂用的是虱目魚、土魠魚和豬大骨、雞骨熬製的湯頭,風味相當豐富,唯一的核心是鮮甜。有其他家鹹粥專用虱目魚骨熬製,專注在魚湯的鮮味。魚粥的重點在兩者,在魚也在粥,用魚的高湯熬煮的是靈魂,每一口也都要有魚肉,而台北的小吃攤不可能有這種奢侈的享受。

台南的虱目魚鹹粥,每一口都要吃到魚肉。(圖片來源:遠流出版提供)

我有一個台南的朋友,說他有個台北的朋友第一次去台南玩的時候,吃了土魠魚羹,他趕緊用手機傳訊息給他說:「我在土魠魚粥裡面看到一堆土魠魚肉耶。」

「所以嘞?」

台南人不懂這種問題,土魠魚羹或是虱目魚粥裡面不是都要有一堆魚,而且每一口都要有魚嗎?橘逾淮為枳,我們只能說,到了北部有些料理只剩下名字,而缺乏了實質。

鹹粥和廣東粥的粥是有差別的,廣東粥的粥通常煮得較為稀爛,但是鹹粥的米較為分明,仍然吃得出米粒,這是以往泉州所謂的「半粥」,不到粥的程度,雖不近,亦不遠矣。

台南的「阿堂鹹粥」和「阿憨鹹粥」應該都來自泉州。「阿憨鹹粥」引進的時候大約是清雍正十年,引進了半粥的作法,在台灣泉州人多的地方像艋舺、大稻埕和台南都有;「阿憨鹹粥」是因為鄭極(阿憨)在石精臼大廟前在鹹粥中加入虱目魚,成為台南當地的特色。從泉州來的鹹粥,搭配各地不同的食材,讓鹹粥本土化。

像是台南的鹹粥一般會加油條,和我們習慣的酥脆口感不同,阿堂鹹粥用的是附近傳了三代的油條,吃起來有軟韌的口感。油條通常是和燒餅配成一組,但是台南人吃東西很喜歡另外搭配油條,有時吃魚丸湯也會配一下。

內容來源:《說不盡的台灣味上冊》,遠流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擊退感冒的食譜:雞湯鹹粥
全台僅有一家的台南小吃「阿堂鹹粥」漲價 討論聲量卻高過擁有上百家分店的連鎖餐飲品牌?
台南虱目魚養殖術語揭秘!從「消肚」到「晡流暝流」的鮮度保鮮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