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訂金不僅是彌補成本的手段,更是一種促成顧客承諾、降低No-show的策略。不同餐廳依據吸客力、備料特性與顧客心理設計收費機制,從象徵性小額到全額預付各有優劣,掌握顧客體驗與營運平衡,就能保護餐廳,又不讓消費者感受懲罰。
在台北開餐廳,若要談「訂金怎麼收」,這問題不只是餐廳營運的技術細節,而幾乎是一道哲學命題。因為它牽涉的不單是金額多寡,而是餐廳如何在降低No-show(放鳥)風險與維繫顧客關係之間,找到最微妙的平衡。
疫情後的餐飲產業經歷劇烈變動。線上訂位已成主流,消費者習慣快速又便利地鎖定餐位,但放鳥事件卻也層出不窮。餐廳老闆們既擔心食材、人力的浪費,更憂心訂金成為消費者心裡的芥蒂。那麼,在台北這座競爭激烈、消費者精明的城市,訂金究竟該怎麼收?又收多少,才合理?
從米其林到500盤 高端餐廳訂金收費策略大不同
若從台灣米其林餐廳觀察,高端市場對訂金策略的多樣化,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縮影。
以下是部分2024年米其林星級餐廳的訂金數據(以每人計):
再看看2024年,獲得500盤、5盤以上的台北餐廳訂金數據(以每人計):
這兩張表清楚顯示,高星等、訂位難的餐廳雖然越有姿態收取高額訂金,但也不會人人都收100%訂金。其中更有例外,像同時是三星餐廳、又獲得500盤的頤宮,也僅收象徵性500元;而獲得500盤榜首的晶華軒Silks House甚至不收取訂金。這顯示訂金策略並非完全取決於客單價,而是各家餐廳對顧客關係的不同理解。
訂金不只是成本保護 更建立心理門檻
許多人以為訂金的本質,是為了彌補食材、工時的損失。尤其在高價無菜單料理裡,一條魚、幾顆海膽,若臨時沒客人,損失極大。但事實上,訂金最重要的意義,不是彌補損失,而是「促成承諾」。哪怕只是象徵性的金額,也足以在消費者心裡產生一道心理屏障,讓他們慎重看待這個訂位。在餐飲經營上,這種心理門檻的力量,不容小覷。
低訂金策略為何有效?從損失厭惡到報帳難題
以頤宮Le Palais為例,超過5,000元的套餐,卻只收每人500元訂金。單從成本角度看,這500元根本不夠cover No-show帶來的損失。那為什麼這麼做,依然有效?原因至少有兩點:
一、行為經濟學的損失厭惡
對多數人而言,即使金額不高,也不願輕易「損失」已付出的錢。500元看似小數目,卻足以篩掉那些心態遊移、可能臨時變卦的顧客。因為人們往往更害怕失去,哪怕那筆損失相對微小。
二、企業應酬文化的報帳問題
在台灣,許多企業用餐牽涉應酬與報帳文化。訂金若未用到,往往無法報帳。即使金額不大,也會讓決策者多想兩次。因為若臨時換餐廳,那筆訂金就成了「私人支出」,沒有公司能報。簡單來說,500元雖不足以彌補餐廳實質損失,卻足以成為顧客「不想白白浪費」的心理鎖。
訂金收多少才剛好?3種常見收費機制
台北的餐廳訂金收取策略,大致可分成3種:
一、高額、全額收取
常見於高單價日料、Omakase、部分米其林二星以上餐廳。例如部分二星日料,動輒收取全額訂金,甚至於預付一整個套餐金額。原因有二:
1、食材損耗極大:如進口海鮮,一旦無人到場,食材即報廢。
2、顧客搶手度高:訂位本就困難,顧客願意配合。
對這類餐廳而言,「能否訂到位子」是顧客最大在乎的事。訂金只是交易的一部分。
二、中額、部分收取
例如渥達尼斯磨坊,選擇收取套餐價格約一半的訂金。這種模式通常適用於:
1、訂位率高,但並非絕對秒殺。
2、顧客消費單價較高,但仍希望保留彈性。
它是一種兼顧營運安全與顧客彈性的平衡點。
三、象徵性輕承諾
如頤宮Le Palais,只收500元訂金,或部分桌菜餐廳僅收每桌1000元以下。適合:
1、訂位率尚未飽和的餐廳。
2、想降低No-show,但又擔心訂金成為顧客心裡負擔。
小額收取不代表效力差。正如前述,消費者多半不願輕易放棄已支付的費用,即使只是五百元。
不同模式各有利弊,但最終每家餐廳都必須回答同一個問題:究竟該收多少,才最適合自己?
收多少才合理?掌握吸客力、備料特性與心理門檻
訂金收多少,並無統一標準。最關鍵的變數,是以下3項:
ㄧ、餐廳的吸客能力
1、若餐廳訂位永遠秒殺,完全可以選擇高額甚至全額訂金。
2、若餐廳仍在累積口碑,過高的訂金可能嚇跑顧客。
二、餐點類型與備料特性
1、Omakase、高端無菜單料理,食材備料精準,需要強化預收。
2、多人桌菜,通常可以彈性加減菜色,故多採取較低訂金。
三、顧客的心理門檻
在台灣,顧客的「心理門檻」往往比實質金額還重要。
即使是高單價的消費,顧客往往願意接受小額訂金,但若遇到全額預付,就會產生「我被罰」的感受。
許多餐廳的訂金政策之所以失敗,並非金額太高,而是讓消費者感受到「被懲罰」。
9成5的餐廳該怎麼收?收得巧才不會嚇跑客人
事實上,台灣餐飲業裡,真正能「收全額訂金」的餐廳不到5%。絕大多數餐廳,仍處在:
1、訂位不一定滿。
2、想降低 No-show,又不想嚇跑顧客。
3、人手有限,無法處理複雜的退款、發票開立流程。
對這些餐廳而言,最務實的建議是:
1、收小額訂金:300~500元,就能有效篩掉隨意訂位者。
2、採用自動化工具:例如iCHEF這樣的系統,減少人工退款與人為錯誤。
3、清楚政策溝通:在訂位頁面、現場告示,明白說明:「訂金可全額折抵消費,若無法到場,也可外帶。」
這些設計,都能大幅降低訂金引起的顧客不安。
讓訂金更人性化:減少衝突、提升體驗
除了一般訂金,也有餐廳嘗試另一種更精緻的做法:預先訂餐,取代訂金。意思是:
1、顧客先預定一份餐點、一隻烤鴨,並支付這份餐點的費用作為訂金。
2、即便臨時取消,顧客仍可外帶這份餐點。
這種做法的優點在於:
1、減少衝突:顧客不再覺得是「被罰款」,而是「先買了餐點」。
2、維護顧客尊嚴:顧客臨時無法到場,仍有外帶選項,而不是單純失去訂金。
訂金不是懲罰,而是雙方的承諾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訂金到底是什麼?
它不是懲罰,更不是交易障礙,而是:「在不確定的世界裡,餐廳與顧客彼此的信任憑證。」即便收得金額再小,只要能讓顧客做出一點承諾,就能有效減少No-show,同時保護餐廳經營的底線。
在台北這個市場瞬息萬變、競爭白熱化的城市,懂得聰明收訂金,往往就是餐廳能否穩健經營、甚至邁向下一階段成長的關鍵。而無論收多收少,終極的目標都是:「讓顧客感受到被尊重,讓餐廳不再心碎。」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最後一刻才取消最讓餐廳頭痛!預付訂位費能解決訂位未到的突發狀況嗎?
▶讓辦桌、訂外燴更有保障!「定型化契約」規定可不付訂金
▶守規矩的日本人也會No Show?日本餐飲業一年因此損失台幣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