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近年台灣餐飲業掀起併購熱潮,從手搖飲到火鍋、素食等多品牌整合,加速國內外市場擴張。然而,品牌定位模糊、文化衝突與系統整合不全,常成為整併後的挑戰,因此餐飲品牌成功關鍵在於併購初期即盤點品牌文化,並推動內外部整合策略,實現永續成長。

在過去幾年裡,台灣餐飲業掀起一波波的併購與集團化整併浪潮。從連鎖手搖飲、咖啡品牌、素食餐廳到中高端火鍋、燒肉連鎖,從國內市場的整併,到跨足海外市場的國際化布局。

餐飲集團併購潮,多品牌整合加速市場擴張

橘焱胡同集團完成對「開丼」品牌的併購,進一步擴展其在燒肉與丼飯市場的版圖。並且取得日本「Pepper Lunch(胡椒廚房)」台灣區獨家代理權。瓦城泰統集團也收購了美式餐廳品牌「樂子the Diner」,藉此進軍美式餐飲市場,豐富其品牌組合。

快樂蜂旗下的迷客夏併購雙月食品社,不僅取得在地品牌資產,更快速借力雙月在菲律賓與新加坡的據點。迷客夏保留原經營團隊,藉由共創治理,也讓海外消費者不只品嚐台灣味,也能認識原本的台灣品牌故事。

餐飲集團透過併購來加速規模擴張,以因應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與市場高度競爭的挑戰。併購策略的背後更是一場關乎品牌價值、供應鏈整合、內部文化融合、消費者體驗與國際競爭力的策略演化。

異質品牌再造與文化融合的雙重考驗

路易莎大舉併購多個異質品牌,包括蔬食、牛排與火鍋,展現其場景經營的野心。但品牌再造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一致性」與「差異化」之間取得平衡,以及持續發展原有咖啡品牌的擴張,與供應商資源共享整合。

中小型餐飲品牌在台灣向來以創新、彈性著稱,但面對原物料與租金成本上揚、人力資源緊張,以及數位轉型帶來的營運負擔,獨立經營者越來越難以單打獨鬥。

翰林茶館擁有「珍珠奶茶始祖」的品牌文化資產,但近年在品牌創新與年輕化行銷上還需努力。六角則必須透過品牌再造策略,讓老品牌活化、重新建立其在Z世代與國際市場中的品牌想像。六角國際於2025年1月以總計2.72億元,收購「翰林茶館」100%股權。此舉不僅補足六角在百貨商場茶飲加入茶食的經營模式,也強化了高低價位市場區隔。

同時,大型餐飲集團則以其資金實力、系統化管理與多品牌操作能力,形成強大的經營主體。當集團希望在既有領域內擴張市佔率,以及通路版圖的延伸與消費族群的拓展,跨業態、跨地區的併購,則是一門相對划算的生意。

王座餐飲以1.02億元取得養心餐飲51%股權,從代理經營進入品牌主體導的經營模式。王座以系統性管理為基,而養心茶樓則有著深厚的素食文化與品牌理念。併購後除了營運整合,雙方更需進行文化整併,如何讓王座的效率導向文化,與養心強調的品牌哲學共存,是管理與溝通的試煉。

品牌併購後的整合挑戰:品牌定位、文化衝突與系統管理

併購後的品牌再造與文化融合過程中,常見的挑戰包括:

1、品牌定位模糊化:品牌識別或產品線重疊,導致消費者混淆,甚至品牌價值稀釋。

2、內部文化衝突:原團隊對「被整併」的心理排斥、價值觀差異所引發的團隊磨合問題。

3、管理系統整合不全:品牌原有的業務管理與資訊系統未能即時整合,造成營運效率下降。

品牌整合策略與集團化成長動能

《獲利的金鑰:品牌再造與創新》一書指出,成功的餐飲集團會在併購初期即進行「品牌文化盤點」、「組織文化導入計畫」,以利品牌內部溝通與團隊共識建立。

從行銷策略來看,餐飲集團透過「會員系統整合」、「跨品牌聯名」等方式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矩陣的整體認知。例如會員跨品牌折抵與積點共享,可以增加使用黏著度與再訪動機。或是社群故事行銷,讓消費者參與品牌轉型的過程,從懷舊老品牌的復興,到品牌聯名的幕後故事,提高情感連結。

從內部來看,品牌併購需要文化融合與品牌再造能力;對外則須建構一套能整體行銷的品牌溝通方式。無論是與外送平台的合作、內部點餐系統的併入、會員積點互換,甚至社群行銷,都能在多品牌場域中進行,顯著降低行銷成本並創造更高的顧客終身價值。

台灣餐飲逐漸已進入成熟階段,集團化經營模式也讓餐飲業從單點突破走向復合式成長。將不同客群定位、品類特色與營運資源系統整合為品牌資源。不僅帶來集中採購、標準化SOP與會員系統共享的規模經濟效益,更能在品牌之間產生連動效應。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5年台灣餐飲集團的併購策略與佈局》】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余麗姿

延伸閱讀
菲國餐飲集團快樂蜂出手併購!雙月食品社為何點頭?創辦人親自解密
六角國際拼2025年集團總營收成長20%!以2.72億元併翰林茶館 董座王耀輝:補足不同賽道
杏子豬排、橋村炸雞、段純貞都它的!六角小金雞「王座」如何走出獨特代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