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吃到飽餐飲近十餘年間逐漸多元化,火鍋、燒肉、自助餐各有族群。近期「主餐加自助吧」模式崛起,以可控的主餐成本搭配自由取用的自助吧,兼顧品質、均衡與社交需求。這種混合型態回應經營成本壓力,也迎合消費者從「吃回本」轉向「吃得好、自在」的心態,成為家庭與上班族聚餐的首選,推動市場分層趨勢。

過去十餘年,台灣的吃到飽餐飲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火鍋、燒肉與多國料理自助餐成為年輕族群與聚餐場合的首選。近年出現的「主餐加自助吧」混合型態,則在不放棄多樣性的前提下,用可被精準控管成本與品質的主餐,支撐品牌的客單價,再交由沙拉吧、配菜吧、甜點飲料吧提供自由取用的飽足與樂趣。

我認為,這種模式不僅回應經營面的結構壓力,也契合消費者從「拚量」轉向「追求均衡與體驗」的心態變化。這種設計一方面平衡了原物料波動與人力成本的經營壓力,另一方面也貼合了消費者從「拚食量」轉向「品質與均衡」的心態變化。這種組合讓店家能在中價位帶維持體驗豐富度,同時避免全吃到飽帶來的成本壓力。

主餐定量+自助吧,經營與消費雙贏

混合型態吃到飽的關鍵,在於主餐的可看到品質與份量被清楚標示,我們可以獲得一道明確價值的主食,例如一客牛排、一盤和牛或海鮮拼盤,再以自助吧補齊多樣化。對業者而言,昂貴主食的出餐量被控制,毛利結構可更好的調整,自助區多以蔬菜、熟食、澱粉、甜品與飲品組成,成本彈性較大,亦利於做季節性與區域化差異化。

不同族群,不同情境的聚餐儀式

不同吃到飽,其實在滿足不同儀式,火鍋吃到飽、燒肉吃到飽、日式料理吃到飽、高價精緻自助、多國料理Buffet、甜點下午茶自助等,各自滿足了不同的情境的需求。年輕人與學生族群偏愛火鍋、燒肉的用餐參與感,追求大口吃肉的豪邁以及「吃回本」的勝負感。

情侶與朋友聚會重視的是互動與打卡畫面,烤肉或酒類喝到飽帶來的氛圍與樂趣,往往比食材本身更能創造話題。家庭客與多世代聚餐,偏好多國料理與牛排加沙拉吧,一餐內每個年齡層都能找到合適的選擇,避免「有人沒東西吃」的風險。

療癒型需求則被甜點與下午茶自助承接,食量不是主軸,氛圍、美感與「慢慢享受」才是滿足點。至於高價位精緻的全型態吃到飽,更多是節慶與犒賞的儀式,消費者尋求的是在合理區間內使用高級食材的「升等」優越感。

M型化市場:精緻升等 vs 常態聚餐

混合型態的主餐提供確定的品質,讓理性價值被看見,自助吧提供社交性與飽足感,讓感性需求得以滿足。當消費者年齡上移、健康意識提升與用餐頻率從「偶一為之」變成「常態聚餐」,衡量CP值的公式會從「能吃多少」轉為「是否吃得好、是否自在、是否均衡」,混合型態自然就成為家庭與上班族聚餐的低風險選擇。

以整體趨勢來說,全型態吃到飽火鍋與燒肉不至於衰退,但成長趨緩;混合型態在二線商圈與家庭聚餐快速成長,也因此部分吃到飽品牌可能採取「半轉型」策略,只對核心昂貴食材改為主餐定量,其他維持自助自由取用,或用時段、檔期、會員制細分權益,讓成本更可控。

從實務經營的角度,我建議全型態吃到飽可以把主餐或現場秀(例如現切、現煎、現片)當做場域的視覺與品質錨,讓顧客在更好的感受到價值;在自助區的設計上,動線與陳列應該被當成心理學工具使用,適當的小份量、吸引人的補菜節奏與季節限定項目,比大量堆疊單一廉價品項更能提升顧客回訪意願。

至於主餐加吃到飽的業者,我則建議使用會員制與預訂制去做需求管理,使備餐與人力排班更有效率,進一步降低浪費與成本波動對營運的衝擊。自助吧應以季節性與地區特色的小檔為亮點,避免陷入「固定品項、服務僵化」的陷阱。

「主餐加自助吧」不會讓全型態吃到飽消失,但正在改變日常聚餐的主導權。長期來看市場分層會更明顯,高端精緻吃到飽維持節慶與慶祝屬性,混合型態滿足常態聚餐的穩定需求,快速火鍋與平價牛排則成為平日用餐的選擇。

當消費者的衡量基準從「吃回本」轉為「吃得好、吃得舒服、滿意」,吃到飽市場已經形成「M型化」,但並非單純的價格考量,而是消費者需求差異化的結果。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主餐加自助吧與全型態吃到飽,消費者的需求兩極化》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余麗姿

延伸閱讀
吃到飽怎麼減少剩食?日本涮乃葉這樣解餐飲業的ESG難題
高物價時代Buffet如何突圍?饗賓、漢來、欣葉誰能搶佔聚餐熱潮?
全台最貴Buffet強勢入局!揭秘價格戰之外的社群狂潮如何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