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屏東泰武咖啡產區擁有豐富的栽植歷史與廣大面積,雖然產量驚人,卻因田間管理不足、栽培觀念保守,導致精品咖啡比例偏低。風土條件雖優越,卻面臨紅利消耗與勞力短缺問題。

2024屏東咖啡評鑑的賽後檢討會結束,時間還很充裕,於是拉著一票出席活動的泰武鄉農友,討論著要跟他們上山。就在一夥兒人小討論後,拉出了一條莊園參訪線路,就這樣,成了我第一次的泰武鄉咖啡產區踏查。

穿梭原鄉,親身體會泰武咖啡

就跟我第一次政倫跟若芸到特富野的時候一樣,農友興奮地跟我分享著產業大小事,整路的資訊轟炸。但是對我而言,換了一個山頭,不同的行政區、地名、陌生但有點複雜的翻譯莊園名,還好是我開車,要不然在山路上談這些,還真的令人頭暈。而這些只是6個屏東咖啡原鄉(三地門、霧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的其中一個。

儘管嘴裡說著每個咖啡產區都是獨特的,但是在沒有探訪經驗下,還是難免拿來跟熟悉的產區相比。比方說當初到特富野的時候,就會拿我在哥大或者巴拿馬的產區印象來比對;現在到了泰武鄉,腦裡也自動地將樂野、特富野、梅山拿出來跟它比對。嘗試著想找到一些共通處,讓自己的大腦有些安全感,但是終究還是那句話:每個產區都是獨特的,都有它專屬的SWOT分析,而這也是風土三元素(天、地、人)的美妙之處。

打開Google搜尋屏東咖啡,你會看到很多偉大的數據,包括了超高的栽植面積以及產量。不管是到金石咖啡,還是拉拔克莊園,少綸跟雷爸都不斷跟我分享泰武鄉咖啡驚人的產量以及輝煌的歷史。咖啡栽植對泰武鄉來說,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產物,但是有趣的是,就算這次泰武鄉咖啡佔評鑑繳件數之高,像我們這些獨立咖啡店家想要購買精品咖啡時,卻也常常不得其門而入。

每個咖啡產區都是獨特的,都有它專屬的SWOT分析,以及美妙之處。(圖片來源:mojocoffee提供)

咖啡野性的恩賜與負擔:從日治時代走來的Typica

訪談過後,才知道這裡很多咖啡豆栽植歷史可能長達10~20年以上,很多農友都上了年紀,很多產量都是被買家大批量「包走」,因此相比之下比較像是新興產業的嘉義縣咖啡,會有不同的產業輪廓。

「豐富的栽植歷史」某方面也成了這個產區的包袱,也難免成了與現代市場脫鉤的隱憂。返鄉接手的年輕人有想法,帶回在市場上看到的對咖啡的想法,但是家裡長輩根深蒂固的想法,溝通難免衝突,讓品質進展變得緩慢。同行的夥伴提到,很多咖啡莊園裡頭的咖啡樹,都是日治時代就栽植的Typica,或者從這些老樹後代繁衍取得的種苗,但也因為咖啡樹的野性十足,幾乎隨便栽植隨便收穫。

這個隨手可得的植物野性,無庸置疑地成為早期的豐收基礎,但是也因此奠定下缺乏修枝或者施肥習慣的隱憂。

從日治時期就栽植的Typica或咖啡老樹後代的種苗,其野性十足,隨便種植隨便收穫,但也奠定缺乏修枝或者施肥的習慣。(圖片來源:mojocoffee提供)

量多不等於質好,年輕人承接祖業的難處

部分莊園主在幫我導覽時,會提到引以為傲的咖啡樹齡,但是樹形修長,過人高1.5倍的樹在公路路邊,結果率明顯偏低,都是咖啡樹營養不良的證據。或許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泰武鄉栽植的面積極大,咖啡樹的量極多,但是卻沒有太多的精品咖啡流到市場。結論當然就變成現在很多老栽植者,寧可把帶殼豆一次大批交付給對品質不囉唆的收購者。

當然我不是說精品咖啡才是栽植者唯一的出路。但是我想假如面對強勢的世代(拒絕)溝通,年輕人要承接這樣的祖業,先不說賺大錢,但是光希望在產業中獲得成就感,就會變得相當困難。

大武山下的傳承,風土紅利下持續努力

平心而論,有點海拔的泰武山產區,還是受著「風土紅利」維持部分的品質。在泰武山參賽者的作品裡,還是可以喝到許多細緻的風味。金石咖啡的張爸爸(張耀境前輩),將日治時代日本人在大武山是的咖啡栽植產業重拾,細心栽植,雖然現今不可能有機會品嚐到當初的風味,接手父業的少綸,幾乎從零開始摸索,儘管缺工的現實,讓少綸的田間管理常常力不從心,但是這次媒合會上,也讓我喝到口感乾淨、平衡的風味體質,直接收手購入。

我想表達的是,這個風土基本盤,將可以給當地咖啡產業升級帶來相當的優勢。但是紅利勢必會用完,在紅利耗盡前,如何讓紅利再利滾利,田間管理反而是當務之急。只是田間管理嘴巴說都很快,但是落實起來,極需要人力,在可用勞力更加匱乏的偏鄉,如何落實,我也只能點出問題,卻給不出答案。

從風土中走出希望:締武咖啡農場

當然在一個歷史包袱極大的產區裡,還是可以看到年輕農友突圍的故事,比方說這次獲得第6名的締武咖啡農場。透過整地、修枝、與施肥的技術,與自然農法的田區產生強烈對比,包括矮化後健康的樹型、更高結果率,當然還有反映到杯測成果的乾淨度與豐富度。這也在在說明風土裡的天與地,人扮演的同等重要。

締武咖啡農場創辦人許鎧琳即使身在「豐富的栽植歷史」中,也仍透過整地、修枝、與施肥的技術,重新培育出良好的莊園。(圖片來源:mojocoffee提供)

對我而言,到這些地方探訪,不是為了讓人生旅程裡又多到了一個地方,而是看到了潛力之後,我能做些什麼,讓潛力發揮;讓這片土地上這些對咖啡在行、又有熱情的農友,真的可以靠精品咖啡維生,而讓整個產業變得更豐富。這次小旅行,似乎也讓我嗅到了點機會。

【本文獲mojocoffee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探索我的新產區– 屏東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咖啡豆價格飆漲100%掀咖啡文化變革!Fika社交式微、無豆咖啡崛起
從彰化二林到世界咖啡冠軍!家鄉味如何孕育吳則霖的精品風味?
嘉義觀光不只靠阿里山!如何將茶、咖啡與旅遊結合提升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