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9年,可口可樂以高達39億英鎊併購英國咖啡連鎖品牌Costa Coffee,雄心勃勃企圖擴張版圖、進軍全球咖啡市場。然而七年過去,Costa不僅未能成為增長引擎,反而營收與獲利低於收購前,如今傳出可口可樂考慮低價出售。這場商業博弈,正成為跨國企業多元化戰略失敗的經典案例。
撰文=編輯部
2019年1月,可口可樂宣布以39億英鎊(約新台幣1,610億元)收購Costa Coffee。這是公司40年來最大的一筆收購案,也是當時董事長兼CEO詹姆斯·昆西(James Quincey)最重要的戰略之一。他強調,可口可樂不能再只是「汽水製造商」,而必須轉型為「全飲料解決方案供應者」。
Costa Coffee作為英國市占率最高的咖啡連鎖,擁有數千家門市與Costa Express自助販賣機系統。當時的市場普遍認為,這筆收購能幫助可口可樂迅速進軍咖啡產業,與星巴克、雀巢抗衡,甚至有機會在亞洲市場複製Costa在歐洲的成功。 在交易宣布後,投資人與產業觀察人士對此抱持高度期待。市場普遍認為,結合可口可樂遍布全球的通路與Costa的品牌與門市經驗,將能帶來強大的協同效應。
成長停滯:疫情、通膨與競爭三重壓力
然而,現實卻遠比藍圖殘酷。2020年疫情爆發,英國與歐洲大部分城市進入封鎖,Costa以門市為主的業務受到重創。雖然Costa Express自助機仍有一定韌性,但不足以彌補大量門市營收流失。 更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通膨推升了咖啡豆、能源與人工成本。消費者在支出緊縮的情況下,更傾向選擇價格更低的咖啡品牌,Costa的中價位反而失去吸引力。
根據FoodNavigator引用的財報數據,2023年Costa的營收僅12.2億英鎊(約新台幣503億元),不僅未能實現增長,還低於收購前的13億英鎊(約新台幣536億元)。同期銷量下滑3%,並有960萬英鎊(約新台幣3.96億元) 的稅前虧損。同時,在國際市場,Costa的擴張也遇到瓶頸。在中國,星巴克穩居龍頭,本土品牌瑞幸咖啡更快速崛起,使Costa難以立足。缺乏差異化優勢的Costa,很快被排擠到邊緣。
Costa的擴張遇到瓶頸,在中國遇到本土品牌瑞幸咖啡更快速崛起,使Costa難以立足。(圖片來源:FoodNavigator)
出售傳聞:20億英鎊「割肉」止損?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口可樂正考慮撤退。《金融時報》與《泰晤士報》報導指出,公司已委託Lazard探索潛在出售方案,目標售價約20億英鎊(約新台幣826億元),不到當年收購價的一半。 據悉,潛在買家包括私募基金TDR Capital、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以及中國的中信集團等。可口可樂可能選擇完全出售,或保留部分股權,以減少財務損失並維持一定合作彈性。
對可口可樂而言,這筆出售既是止血之舉,也是戰略調整。昆西坦言,Costa未能達到最初的投資假設,公司將把資源重新聚焦在「健康飲品、運動飲料、能量飲料與核心碳酸飲料」領域,這些產品近年來的成長表現優於咖啡業務。
一場昂貴的教訓:多元化的陷阱
Costa Coffee的故事,揭示了跨國巨頭追求多元化的風險。可口可樂雖然擁有無與倫比的即飲飲料通路與品牌影響力,但在咖啡門市經營上,缺乏核心優勢。疫情、通膨與消費習慣改變,更進一步放大了結構性問題。
從表面上看,Costa的失敗是外部環境導致,但從更深層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場「不對等的結合」。可口可樂熟悉的是零售即飲市場,而咖啡店業務需要深耕顧客體驗與品牌文化。兩者之間的落差,使得協同效應未能實現,最終導致這筆收購淪為沉重包袱。
如今的Costa,或許將換手易主。但對可口可樂來說,更重要的是從這場昂貴的收購中汲取教訓:多元化並非萬靈丹,唯有與核心能力契合的擴張,才可能帶來真正的長期增長。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咖啡通膨」來了!為什麼韓國星巴克漲價、客流量反增5成?
▶咖啡豆價格飆漲100%掀咖啡文化變革!Fika社交式微、無豆咖啡崛起
▶日本性價比咖啡之王!羅多倫如何靠低價策略與多元品牌撐起千億營收?
參考資料
▶FoodNavigator,Coca-Cola & Costa Coffee: What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