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早餐並非各國都重視,法國僅以咖啡與麵包為主,而英語中 dinner與breakfast的語源也顯示第一餐常在中午進行。台灣的早餐文化則因族群交流而豐富,特別是燒餅油條的組合,源自1949年後外省移民帶來的飲食習慣,經永和豆漿店推廣成為經典搭配,展現社會融合與獨特風味。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早餐要吃什麼呢?看看其他國家的文化可以發現,並不是大家都會吃早餐。像是法文中的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別是petit déjeuner、déjeuner和dîner,petit就是「小」的意思,所以法文中的「早餐」指的是「小的午餐」。在法國,早餐不太重要,喝杯咖啡、吃幾口麵包就結束了,而且外面沒有早餐店,台灣流行的「法式早餐」,應該是台灣本土的發明。而déjeuner也就是午餐,在法文以前的意思是「早上的一餐」,本來沒有早餐。

以往在世界大部分的地方都不是吃完早餐才上工,通常是一大清早就到田裡工作,幹活一陣子之後才開始一天的一餐。從拉丁文和英文的字根或許我們也可以追索一下早餐的由來,現在英文中的dinner,代表晚餐的意思,但在以往指的是一天中接近中午吃的那一餐,同時那一餐又是一天的第一餐,而dinner跟breakfast兩個字又是同源,聽起來真是令人感到困惑。總之,不管是breakfast或dinner指的都是起床後第一餐,而以往的人都在接近中午時吃。

世界各地會開始吃早餐都和現在的生活方式有關,當人們必須朝九晚五的工作時,或是七點多要到學校,到中午之前還有很多事情和工作要做,就必須在之前設定一餐,特別是需體力的工作,比方說肉骨茶飯就是讓碼頭工人上工前能有足夠的體力,才能應付大量勞動。

台灣的油條古早味

說到台灣的早餐,除了街頭巷尾西式的「美而美」,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燒餅油條店,大家的印象又特別和永和連結在一起。我在中國住過一陣子,看到很多中國城市都有「永和豆漿」,是常見的連鎖店,而且中國人都言之鑿鑿地跟我說這是台灣來的,但是在台灣,我們都將豆漿和油條的記憶歸根於1949年從中國來的移民。

「燒餅油條」彷彿天生就是一對,連馬來西亞歌手林俊傑的歌詞中都將這樣的搭配視作天造地設。然而,兩者本來不是一對的,對台灣人來說,油條稱作油炸粿,早期的油炸粿是配杏仁茶一起食用。

《臺灣日日新報》有做過一次專輯「一日一商」,每天介紹一種行業,當時就提到一早由小朋友拿著提籃在路上販賣的油條,日本人買來配味噌湯喝,但台灣人則是配杏仁茶,日本人覺得這比炸豆腐更鹹。

除了在街上販賣,市場中也有攤子,從1941年的《民俗臺灣》中可以看到,士林市場一早就有販賣杏仁茶和油炸粿。其實古早的早餐都相當單調,大部分人都在家裡吃,而且主要是稀飯、醬菜,或吃前一夜的剩菜,也有些人受到日本人的影響會喝味噌湯。

油條在中國不同的地方都流行,將麵食油炸之後,蓬鬆且酥脆的口感,搭配麵粉的韌性,在很多地方都是當作早點,粵語稱為油炸餜或油炸粿,也稱作炸麵;在閩南話則是油炸粿。華中、華北地區也有相關的飲食習慣,在廣東,腸粉和油條一起吃,軟綿綿的腸粉搭配酥脆的油條,簡單配上醬油就相當美味,也會跟粥一起吃。在上海,油條會和豆漿、大餅一起吃;華北每個地方吃法也不同。油炸麵食,搭配不同地方的飲食傳統,成為早餐吃飽又有口感的好選擇。

燒餅怎麼搭上油條?

台灣油條的吃法大致有幾種,燒餅油條是定番,配上杏仁茶、豆漿,在台南則加入鹹粥,也會搭配牛肉湯;北部配上廣東粥。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都會配鹹豆漿。

廣東人和福建人都吃油條,而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就已經開始吃油條的習慣,但燒餅配油條,在中國大江南北都沒有這樣的吃法。線索應該是在1949年之後,當時大批外省移民來台灣,120萬人新遷入,也帶進了新的飲食文化。

燒餅本來在台灣人的飲食習慣中不常見,在中國不同地方也長得不一樣,有甜的、鹹的,可以加入各種不同的餡料;形狀也不同,有圓的、扁的、蓬鬆的。北方以麵食為主的地區,除了吃麵條,也會將麵糰做成餅,再加入不同餡料,增加飲食的趣味和豐富性。

但是,油條和豆漿為什麼會和燒餅配在一起呢?這和「永和豆漿」很有關係。當時戰後從中國不同地方來的族群,一起生活在台灣,各族群間的飲食文化相互參照、借鑑,相互影響,產生出新的火花,形成新的飲食習慣。

雖然現在大家都說「永和豆漿」,但那只是泛稱。「永和」在戰後一直是中國不同族群混居的地方,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食物,相互交流之後,就讓新的食物產生。

到永和時,大家都會去中正橋頭的「世界豆漿大王」,其實最早的豆漿店是1955年來自河北的王俊傑和山東的李雲增幾人合夥的攤車,在中正橋頭販賣豆漿、燒餅和油條。最早開始的招牌是「東海豆漿店」,之後才改名成「世界豆漿大王」。中正橋頭以往有滿滿的攤車,後來豆漿攤車賺了錢買下店舖,每天總是門庭若市,連蔣宋美齡都曾經到訪,寫下「玉液瓊漿、甘如蜜酪」。

大學的時候我經常晚睡,那時沒有那麼多便利商店,大概三、四點的時候飢腸轆轆,又不想吃泡麵了事,我就會開車從台北到永和中正橋頭邊,發現還是有不少夜歸或早起準備上工的人在世界豆漿大王。

世界豆漿大王的豆漿有一點炭焦味,而且焦得剛剛好,有濃濃的黃豆香,經過快煮以後,鍋底的豆渣會有焦香,燒得過度就會太焦,所以對於火侯的掌控要相當精準。

讓世界豆漿大王紅起來的原因還有一段故事。以往1960到1970年代初,中華少棒隊到美國比賽,全台灣大街小巷的人都守在電視機前面看比賽,聲嘶力竭地為中華隊喝采。當時的電視只有三台,而且不是每家都有電視,很多人都聚集在有電視機的人家裡看。

由於美國跟台灣有十多個小時的時差,比賽時間大多在台灣的深夜,一場棒球比賽比完後,天也快亮了,已經超過宵夜時間,而這時永和豆漿就是當時的人想到的第一個選擇。一碗溫醇的豆漿喝下去,緩解看棒球的興奮感,再來點燒餅和油條,香氣四溢。雖然有點罪惡,卻是難以忘懷的體驗。
台灣獨特的族群經驗,還有社會文化的轉變,讓芝麻香氣四溢的燒餅搭配上酥脆的油條,獨特的口感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

內容來源:《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遠流出版。

審稿編輯:余麗姿

延伸閱讀
店齡加總250歲的5家古早味老店進駐五星級飯店!君品總座:讓台灣獨有的早餐文化豐富深度旅行
一日之計在於晨 早餐飲品你選誰? 奶茶竟然不是網友熱議的第一名?
如同吃油條配豆漿 哈薩克族人食用「包爾薩克」必搭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