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農57號地瓜穩健走過70年,不僅奠定台灣甘藷產業根基,更展現農業創新與傳承成果。農試所從育種到加工全方位推動,助力地瓜商品化、年輕化、國際化,迎戰氣候與市場新挑戰,打造循環低碳的未來。

整理=編輯部

甘藷台農57號育成以來已穩健走過70年,這個深受農民消費者信賴的黃金地瓜,不僅撐起台灣甘藷產業的根基,更是台灣農業技術持續創新與世代傳承的象徵。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從品種選育、栽培管理、健康種苗生產及病蟲害防治、打造智慧農場,建立完整的產業輔導體系,確保穩定品質與產量。

該品種肉色橙黃、口感綿密,具獨特香甜風味,展現適合加工的特性,從傳統烤地瓜到冰烤番薯、脆片、薯條、甚至地瓜拿鐵等創新多元加工品,不僅成功轉型進入超商通路,打開年輕市場,更成為推動甘藷商品化與國際化的關鍵力量。在氣候變遷與消費趨勢轉變的挑戰下,甘藷產業積極蛻變升級,將以循環、低碳、以及高值化產品助攻新市場,航向國際。

甘藷台農57號具獨特香甜風味,適合加工。(圖片來源:農試所提供)

百年甘藷科研傳承,農試所以科技力穩健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自日治時期起便致力於甘藷研究,跨越百年已育成多達74個優良品種,其中台農57號為1955年由王俠、李良、簡金寬等專家選育的優良品種,初期從雲嘉南地區開始推廣為糧食作物,憑藉穩定高產、適應性廣與優良食味等特性,逐漸轉為鮮食及加工用途。目前台灣甘藷每年栽培面積約9千至1萬公頃,創造超過30億元以上產值,台農57號迄今仍為主要品種,栽培面積佔8成。

該品種推出後在民國70年代曾面臨病毒病危害,尤其甘藷為無性繁殖作物,一旦感染病毒後易伴隨塊根蔓延至各產區,影響產量及品質甚鉅。農試所成功開發甘藷種苗去病毒及大量繁殖技術,建立健康種苗生產體系,推廣應用後使產量由每公頃20公噸提升至30公噸。又90年代甘藷基腐病入侵台灣,造成嚴重減產,農業試驗所集結植病專家投入基腐病研究,並提供輪作、植前田區淹水及移除病株等降低基腐病蔓延之作為,成功建立完善的田間防治指引,促進產業穩健成長。

在氣候日益嚴峻及人力逐漸匱乏的挑戰下,該所導入一貫化田間作業機械與智慧化管理系統,提升栽培效率及穩定產能,一次次甘藷產業面臨關鍵轉型之際,農業試驗所快速與產業界攜手解決困難,以科技為後盾輔導產業應變,形成穩定向前的動力。

傳香百年、永續啟航 農試所推動台農57號走向國際與永續未來

農試所表示,為呼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該所進行甘藷產品碳足跡盤查,協助業者取得碳足跡標籤與推動負碳栽培技術,搶攻綠色消費市場商機。在消費市場與加工技術的導引下,為滿足消費者對健康與便利的需求,未來甘藷加工品將聚焦「即食便利、健康輕食、機能營養」三大趨勢,重新演繹甘藷的美味與價值。尤其在循環的共同理念上,已利用甘藷青貯料實踐副產物循環再利用理念,可替代25%至30%精料,不僅降低成本,提供肉牛飼養好營養,更是跨域合作循環產業的代表作。

農試所進一步說明,台農57號見證了台灣甘藷產業的發展歷程,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與國際化,近年積極布局海外如新加坡、香港及日本等國際市場,展現甘藷產業全球布局的無窮潛力。

70年不僅是代表台農57號累積的農業價值與產業影響,更象徵邁向未來的關鍵起點,農試所將持續結合科技創新與跨域合作,協助產業升級與市場拓展,並落實永續經營理念,打造兼具韌性與競爭力的甘藷產業,結合更多的力量,合力讓甘藷台農57號走向國際,傳香百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全台最大地瓜產區就在這!雲林水林如何讓地瓜脫貧翻身、成為熱門食材?
【調理加值】從薯條、地瓜球到香腸 調理食品創造水林地瓜外銷新出路!
冰地瓜熱量更低?有「第三類膳食纖維」之稱的抗性澱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