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社群媒體推升麵包討論熱度,帶動韓、日及歐美流行麵包在台爆紅。超商、量販店積極投入新品與聯名,成為社群熱門話題。西式麵包如可頌、酸種麵包聲量最高,日式生吐司也掀潮。反觀台式麵包因缺乏社群經營而聲量不足,但部分師傅仍努力創新。
網路社群的無遠弗屆對於烘焙市場有超乎想像的影響,讓韓國、日本甚至歐美流行的麵包種類在台灣再次火爆。例如髒髒包、扁可頌、肉桂捲,無一不掀起排隊和模仿潮。烘焙市場的火熱也讓超商、量販店、咖啡廳等通路注意到了烘焙產品所能帶來的高關注度,更積極投入資源研發自家產品。
網友討論大公開!超商麵包反超成為社群熱點
為了瞭解網路上討論烘焙市場的討論方向和熱點,i-Buzz利用特性關鍵字技術對烘焙產業網路話題做討論面向的分類,從文字雲可以觀察到正面的評價要遠大於負面的評價,網友幾乎不會上網批評買到不符合期待的麵包,多以推坑、分享正面口碑為主。另外還可以發現甜品類的烘焙產品總能引來許多討論,且鹹甜、苦甜這類層次更豐富的甜味也非常受網友青睞。
大多話題提及的烘焙坊、麵包店還是以大城市為主,例如:台北、高雄、台中、台南。日韓的咖啡廳、麵包店近幾年也在自由行逐漸變為主流的情況下,成為旅客們訪日訪韓必去的打卡景點。
值得注意的還有超商通路在烘焙市場上的角色變化,麵包類產品已經從起初只賣固定的品項,逐漸轉變為聯名、活動的重點行銷對象,配合檔期會推出許多值得一試的新品,分享超商麵包也成為foodie帳號必做的熱門主題之一。
西式麵包成社群寵兒 台式麵包Local定位難透過網路推廣?
從社群上不同品項的烘焙產品聲量來看,西式甜點麵包的討論度壓倒性勝過其他類型,其中以可頌最受矚目。除了麵包店、烘焙坊以及八月堂等可頌專門店外,星巴克等連鎖咖啡廳的可頌,更成為許多人搭配外帶咖啡時的早餐首選。而像Costco推出的內餡可頌,每上架便引發大批消費者搶購與社群開箱潮,也進一步推升可頌在市場上的高熱度與流行地位。
歐式麵包也是近一年社群熱烈分享的麵包類型,普及度較高的「法國麵包」便是其中代表。至於「酸種麵包」是一種以天然酵母製成的麵包,光是酸種的保存就需要花費大量資源,發酵的時間也較市售酵母要來得長,但成品會有天然的微酸風味,質地有嚼勁、氣孔蓬鬆,外皮酥脆、內部濕潤,其獨特的風味與營養價值,近年來在健康飲食風潮中受到重視。
日式麵包以「生吐司」最具代表性,其濕潤柔軟的口感與濃郁奶香,讓它與一般吐司形成鮮明區隔。這也凸顯了日式麵包和許多韓國流行麵包的特色:在既有麵包類型的基礎上,調整出更符合東北亞地區飲食偏好的風味。不僅口感更柔軟、香氣更溫潤,也不斷延伸出多樣化的口味,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與喜好。
台式麵包如同日式、韓式麵包一樣,清楚展現了在地飲食偏好:質地柔軟、帶有明顯甜味,並以餡料豐富、風味濃郁為特色。然而,許多傳統麵包店卻未能即時與網路時代接軌,店面風格帶有濃厚年代感,主要服務於在地巷弄的熟客,加上缺乏社群媒體經營,都是造成台式麵包在網路聲量上相對落後的原因。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師傅積極投入研發,例如吳寶春、陳耀訓等人,持續創作具代表性的台灣麵包,為台式麵包注入更多樣貌與風味,並試圖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新的定位。
超商烘焙品檔期更新快 聯名衝高網路聲量
網路社群關注的烘焙產品來自哪種通路?從結果可以發現,超商的烘焙產品在社群上有極高的曝光度,主要以下兩種類型為主:
一、新品開箱
超商現在每季都會固定推出烘焙新品,各類麵包、蛋糕、甜品類總能引發社群上的關注,超商開箱甚至已經成為某些KOL、KOC的主要標籤。全家固定會推出特殊新品季,吸引喜歡該主題的消費者,例如:「全家芋頭季」。7-ELEVEN則有各種冠軍、名店監製的新品,讓超商麵包的形象和質感更上一層樓。
二、聯名活動
聯名活動分為與KOL聯名以及與品牌聯名兩種。與KOL的聯名一方面讓KOL有管道施展自己的美食品味,一方面也利用網紅的影響力和曝光度吸引更多更廣的客群,例如:沈早俱樂部x全家便利商店、酷的夢Ku's dream x 7-ELEVEN。品牌聯名以品牌知名的元素去打造聯名特色的產品,是簡單又抓眼球的聯名活動,例如:KitKat x 7-ELEVEN、SOMA x全家便利商店。
連鎖麵包店的聲量都集中在品牌自己的社群和優惠資訊,其中馬可先生麵包坊的聲量累積除了品牌社群的長期經營,也搭上近年健康飲食興起的趨勢,讓更多人願意接觸雜糧麵包、歐式麵包。超市量販通路則以全聯聲量最大,看得出近年在烘焙產品的耕耘已有展現。
麵包店自救 該如何擺脫老派擁抱創新?
從整體討論來看,甜點類烘焙產品自帶「美味、好拍」的特質,在社群中始終保持高熱度,能迅速引發關注與開箱潮。近年健康飲食意識抬頭,也讓強調天然、無添加的歐式麵包逐漸成為新寵,特別是酸種麵包的營養價值與獨特風味,更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超商、超市與量販店積極開發創新產品,進一步分食市場,讓傳統麵包店面臨不小挑戰。對連鎖麵包品牌而言,「健康」、「純粹」已是突破的關鍵路徑;至於台式麵包店,則必須擺脫「過時、老派」的標籤,積極融入社群行銷與創新研發,才能為台灣麵包注入新的活力與價值。
【更多麵包產業精彩探討,請詳閱食力Vol.40季刊《台灣麵包千億商機的虛胖榮景 五大矛盾撕開你所不知道的產業真相》】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便利取勝、囤貨為王!實購數據揭開台灣麵包市場新秩序
▶搶早餐、拼規模!通路巨頭開打「白金」爭霸戰
▶從永續到職人價值 傳統麵包店如何在品牌戰中殺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