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當飲食教育不只是講堂知識,而是從孩子午餐的一口飯、一次烹飪體驗、一道教案設計開始醞釀改變,灃食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正用系統而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吃」的學習。從校園午餐改善、教案設計、桌遊開發到數位平台,灃食串連全場域教育資源,讓孩子在真實生活中培養飲食素養,成為日常行動的主角。
採訪・撰文=陳韻竹
長期關注飲食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灃食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認為飲食文化的推廣,不只是健康與營養的知識傳遞,更是一場有情感、有溫度的教育旅程。灃食的核心理念,是從飲食出發,引導孩子認識「真、善、美」。副執行長葉俊甫說:「真,是讓孩子們真實了解自己吃下肚的是什麼;善,是從食物選擇出發,實踐動物友善、環境永續的飲食態度;美,則是透過餐桌上的擺盤,引導孩子們感受食物的美感與感恩。」
灃食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葉俊甫(中)表示食育不是看孩子背誦多少知識,而是看行為是否發生改變。(圖片來源:灃食提供)
校園就是最好的食育現場 「營養5餐」的深耕實踐
日本研究指出,8至12歲是孩子飲食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灃食因此聚焦在國小與幼兒園階段,從校園現場出發,帶入多元創新的教案、食育工具與課程設計,持續耕耘並擴散影響力。
自2019年起,灃食基金會展開「營養5餐計畫」,截至2024年共走進4個縣市14所示範學校。從打造專屬食育教室、主廚進校協作到開發設計結合12年國教課綱的食育設計,系統性推動校園食育課程,希望讓飲食教育不再是單堂講座,而是融入生活的長期學習。
葉俊甫分享:「在每一所學校至少3年期的深耕駐點,讓基金會能夠實際很好的觀察,除了能知道在第一線的老師需要什麼,也清楚理解校園裡推行食育,即使我們提供了許多資源與教材,但仍會有無法落實到全校的困難。」
「營養5餐計畫」示範學校老師運用食育教材和實際種植地瓜,引導孩子認識不同類型水果與根莖蔬菜。(圖片來源:灃食提供)
把校園午餐變好吃 讓孩子懂吃更願意吃!
在示範學校的實踐經驗了解食育推動面臨的挑戰,因此灃食調整策略,為了讓更多學校能參與其中,便開展出「灃食主廚到我家」計畫,提供30道精選菜色供全台學校申請,吸引142所學校踴躍申請,2022~2024年成功帶著主廚前進包括台東與澎湖的22所學校,透過一日主廚的指導,提升學校的基礎食材處理與烹調能力。
主廚進校教導校廚透過不同烹調方式運用,讓孩子們願意嘗試不喜歡的食材,這是廚藝的巧思與教育心法共同創造的轉變。葉俊甫笑著:「我曾在示範學校聽到孩子說,6年來他每次都挑掉紅蘿蔔,但那天卻喝了兩碗用紅蘿蔔、豆漿、味噌煮成的赤珊瑚濃湯!」
「灃食主廚到我家」計畫主廚入校讓校園午餐展現新風貌。(圖片來源:灃食提供)
飲食教育者賽事不只是舞台 更是學習與感動的起點
對於真正落地推動飲食教育、在學校廚房與教室裡默默耕耘的工作者,灃食從2020年起舉辦「SUPER校廚大賽」與「SUPER食育教師大賽」,希望給予這群教育者舞台與肯定,也藉此激發更多創意與實踐行動。
校廚大賽讓平常隱身在廚房的校廚有機會展現他們投入這份工作的熱情,葉俊甫舉例:「嘉義垂楊國小的阿蘭校廚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說,因為比賽讓她第一次走出嘉義,也是第一次出國去日本交流,讓她覺得像華山論劍一樣,不只交流廚藝,更是交換彼此的理念與感動。」
而教師大賽則聚焦於食育教案的創意實作,葉俊甫分享:「老師提出的教案常常令我們感到驚艷。高雄凱旋國小透過午餐菜單引導學生認識豆類製品,進一步連結到家鄉美濃的毛豆文化;吉東國小讓孩子們用自製天然色粉湯圓學習色素辨別,也學習到客家文化與土地連結。飲食成了連結地方認同的載體。都是基金會很樂於見到的食農結合地方文化、傳統習俗的成果。」
高雄市吉東國小教案帶孩子透過傳統飲食,認識客家敬天拜神的伯公文化。(圖片來源:灃食提供)
孩子成為行動主角 「夢想計畫」讓教育更貼近生活
為了更深入了解教案實際在校園推行的深度,灃食將「SUPER食育教師大賽」再轉型為「灃食夢想計畫」。葉俊甫表示,「灃食夢想計畫」讓學生在老師陪伴下,提出飲食創意行動方案,並以部落格紀錄實踐過程,最後透過科展模式分享成果。孩子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真正參與規劃與行動,讓孩子成為飲食行動的主角。
夢想計畫在2023~2025年共73所學校申請,至今已協助23組團隊完成飲食夢想。葉俊甫分享:「台中教育大學附小研究麻薏;台南大學附小探索西瓜綿的漬法;台中喀哩國小幼兒園則種起冠軍米。這些提案都從孩子出發,不但連結在地與文化,也讓學習有了溫度。」
第一屆夢想團隊桃園楊光非營利幼兒園的孩子,為了舉辦仙草派對,從種植仙草開始探索不同品種的口感差異,並動手實驗製作成各種美味的仙草料理。(圖片來源:灃食提供)
多元化食育學習管道 讓永續成為日常選擇
近幾年永續議題備受重視,灃食也將永續概念與蔬食議題納入推動方向,除了灃食SUPER校廚大賽曾以蔬食為比賽主題之外,葉俊甫分享將食育對象從校園擴大到社會大眾的蔬食季刊《灃食・客》,截至2025年5月已發行15期,著重深化探討蔬食、永續、友善農業等議題,譬如關心國人食米量減少、鼓勵回歸傳統市場採買等議題,也報導無肉市集、無包裝商店等,提供大家思考如何更永續共好。
從開發食育教材開始,如今灃食更開發了「平衡地球美食家」食育桌遊,結合大富翁機制與飲食知識,不僅透過選擇食譜、採買食材帶孩子們認識食材等,更加入比較食材原料碳排放的環節。葉俊甫說:「這樣的遊戲設計,引導讓孩子思考過度包裝、跨國食材所造成的環境負擔,也學習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選擇消費或飲食方式。」
葉俊甫分享:「在一次展覽會的推廣下,這套桌遊獲營養師們的認同,甚至一次大量訂購,更於基金會接洽培訓講座活動,希望可以帶進台中市的校園讓孩子們學習。」這樣的回饋促成了灃食於2025年推出「灃食桌遊帶你玩」計畫,讓過去因為沒有自立廚房與校廚配置而無法參與「營養5餐計畫」的學校,有申請與參與的機會,一推出就有18縣市共301所學校申請。
至今「平衡地球美食家」食育桌遊已走進22所學校與孩子們互動,葉俊甫分享:「許多老師回饋,孩子們從中學會原來吃牛肉會有較高碳排、颱風天對農作與飲食會有影響等知識,讓食農教育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能落實於日常思考與行為中。」
線上與實體並行 打造更多元的學習場域
灃食深知實體教學的溫度無可取代,但也清楚科技能擴大教育的觸角。因此與PaGamO平台合作推出線上互動遊戲,從「灃食市場:食材冒險大行動」、「永續餐桌美食家」、「校園午餐探險隊」,到2025年6月首度以「線上電競賽」形式的全新活動「灃食傳說:飲食知識王者對決」,讓國小學童透過闖關遊戲學習生活飲食知識、培養飲食素養,從營養、永續到飲食文化,一題一題累積起對生活的理解與選擇力。
葉俊甫説:「官網原本就有的飲食知識測驗系統較適合專業人士或大學生使用,經過題庫篩選與改寫變成更適合小學生的內容放在PaGamO平台上,每年吸引超過15萬人次參與,是擴散飲食教育影響力的重要一環。」
實踐的溫度與感動 飲食是一場可持續的生活教育
2016年創立至今,灃食投注的食育做法相當多元,2025年獲得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肯定。談到成果評估,葉俊甫強調:「衡量一個食育專案的成功,不是看孩子背了幾條知識,而是看他們是否出現行為上的改變。例如,孩子們不是知道炸物不好,而是自己決定少吃;或是與家人一起種菜後,學會珍惜食物,甚至提醒爸媽別浪費。」
葉俊甫也補充:「當然,我們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馬上改變,但至少,我們種下了那顆種子。未來,我們會持續開發創新教材與工具,與更多老師、學校、平台合作,讓飲食教育真正走進生活,也走進每一個家庭的餐桌。」
【更多食育創新精彩案例,請詳閱Vol.39季刊《8場創新實踐正改寫食育劇本》】
延伸閱讀
▶你沒想過的食育這麼好吃又好玩!8個創意實踐打開全新視野
▶【產地共創】一包乖乖就是一片土地!讓味覺成為認識台灣物產的食育教室
▶【真食誠實】看得見也吃得到!樂檸用在地真食材做出最誠實的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