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慈心基金會持續於花東推動小米復振計畫,結合營養午餐、農事體驗與公益義賣,促進部落保種、食農教育與原民文化永續傳承。

整理=編輯部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2024年啟動小米保種及小米進校園系列行動後,於2025年在花蓮及台東兩地持續推動,將校園教育拓展至社會、經濟及文化等多元面向,積極開展小米復振計畫。除了輔導農民轉種有機及友善小米外,也將小米和臺灣原生種紅藜帶進了校園營養午餐及文健站長輩午餐之中,並設計「從種植到餐桌上」的食農教育課程,讓學生全程參與小米復耕的歷程。同時,基金會發起了「小米甘酒釀義賣」活動,結合店家通路,邀請社會大眾共同支持與響應,擴大保存多元原民傳統文化,也確保人類的糧食安全,讓具有調適氣候能力的小米、紅藜持續被種下。

新園國小的師生一起支持保種復育。(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當小米及其他具有原民文化特色的農作物成為日常食材時,原住民的種子便能持續耕種,進而發展出具有氣候韌性、生物多樣性及糧食安全的保種方式。2025年,基金會將小米和紅藜帶入校園營養午餐計畫,預計支持30位部落保種農友,契作採購1.4噸的有機及友善耕作小米,供應48所花東部落學校及6個文化健康站,讓孩子們熟悉傳統作物,還能在味覺上與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連結。同時,全榖雜糧富含維生素B及礦物質,有助於兼顧學童與部落長者們的健康營養。

新園國小學生體驗小米復耕歷程,和老師在校園一起種下珍貴的種子。(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同步進行的「從種植到餐桌上」的食農教育課程,在校園內開闢小米種植區,結合部落耆老的祈福儀式,帶領部落孩子一起種植小米,從播種、疏苗、除草到收成,全程參與小米復耕,讓孩子們認識小米不僅是糧食,更肩負文化、生態與永續的使命。自2024年3月開始,慈心基金會透過13家企業的支持,認養8位農友種植560公斤的有機及友善的小米,讓12所學校及2個文化健康站的692位長者享用這些營養午餐及點心,強化部落青壯年種植小米的價值感,並連結部落的社交情感,重拾式微的部落文化。2025年,慈心基金會計畫持續擴大,希望邀請廣大企業主的支持與贊助,促進部落產銷形成正向循環,傳承民族味覺與永續保種的精神。

達魯瑪克國小的學生目不轉睛地認真學習如何製作小米甜甜圈。(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另外,慈心基金會結合花蓮無思農莊與台東力卡珈琲合作,推出無酒精「小米甘酒釀」的公益義賣活動。該產品將在台東力卡珈琲、虎比公寓以及無思農莊的網站上販售,讓消費者能夠輕鬆購買「小米甘酒釀」。無思農莊創辦人李洺展因為走進小米田,深刻體會部落生活圍繞小米耕作的文化傳承意義,因此投入手作「小米甘酒釀」。力卡珈琲主理人謝政義,因希望解決家人種植小米的困難而返鄉務農,對基金會的努力感到感動,願意共同邀請消費者支持這項義賣活動,讓原鄉小米得以永續發展。

無思農莊主廚與嘉蘭國小學生一起製作創意料理-水果珍珠小米甘酒釀。(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小米甘酒釀義賣活動自2025年5月10日開始販售,無思農莊與力卡珈琲將所販售小米甘酒售價的50%全數捐入慈心基金會的小米進校園專案,以持續守護原鄉小米的文化精神。期盼這份心願能集合眾人的力量,歡迎企業及個人支持捐款贊助,共同將原民文化種回生活,讓小米以另外一種聲音,記錄並發揚光大。

保種計畫持續擴大,午餐不只有小米還有原生種紅藜,營養更豐富。 (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原來種菜並不難!農夫老師如何引導家長打造家庭菜園讓親子共學?
花改場針對不同地區與族群特色建構原鄉食農地圖 助孩子了解部落傳統文化
走入花蓮原住民部落學習生活智慧!花蓮農改場「筷閃野美味」部落農遊 從特色美食中了解原民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