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醬油、味噌為日本料理味道的基石,這兩者皆為米、大豆、麥和麴發酵所製成,在室町時代誕生的懷石料理,促成了醬油的發展,甚至到江戶時代家家餐桌上都能見到醬油的存在。

撰文=村田吉弘(京都知名料亭「菊乃井」店主)

日本人應該很難想像沒有醬油和味噌的飲食生活。若說兩者是日本料理味道的根基,一點也不為過。醬油、味噌、醋、酒、味醂是日本具代表性的調味料。最大的特徵是它們都是發酵食品。尤其是醬油和味噌,從古至今歷經各個時代,在許多地方發展完成。接下來我想以醬油和味噌為主題,和各位聊聊關於調味料的事。

豆醬崛起,取代最初的魚汁成為近代主要調味料

由於日本四面環海,最初誕生的古代調味料是將海鮮煮稠的醬汁,名為「以呂利」。這個名稱曾出現在平城京遺跡出土的木簡,平安時代中期完成的最古老辭典《倭名類聚鈔》(或稱和名類聚抄)中,調味料類的部分有提到「煎汁」,這被解釋為「鰹以呂利」(用鰹魚煮稠的醬汁)。這種魚汁或魚醬,吃魚的民族普遍都會製作,用於料理。雖然日本至今仍會使用鹹魚汁(將叉牙魚用鹽醃漬發酵,過濾後的魚露)、魚醬油,但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大豆和麴發酵而成的「豆醬」蓬勃發展,成為主要的調味料。中世紀末期到近世,人們製作出米味噌和麥味噌,同時也從味噌衍生出醬油。當時有人舀了味噌的上清液,品嚐過之後發現很美味,這就是醬油的起源。

鍬燒是把沾了醬汁的肉或蔬菜用鐵板或平底鍋煎烤而成的料理,此為以醬油基底的醬汁烤成的鍬燒雞。(圖片來源:健行文化提供)

懷石料理的誕生,更促進醬油的發展

室町時代誕生了茶道與懷石料理,這是日本料理發展的重大契機。懷石料理的發達加強重視食材原味的趨勢,促成醬油的發展。到了江戶時代,平民的餐桌上也可見到醬油。醬油和味噌都是用米、大豆、麥、麴釀造而成。在各地發展出配合當地風土的製法與風味,如今成為在地的味道。初訪京都的東京人喝到白味噌湯覺得驚訝,京都人在東京吃到烏龍麵也感到驚奇。日本人新年喝的年糕湯就是很好的例子,各個地方的家家戶戶各有各的味道。當旅行變成家常便飯,接觸到各地的名產後,很容易就能知道。加上宅配的發達,全國的各種食材也變得方便取得。不過,在地的味道、家裡的味道還是要牢記在心,好好珍惜。

醬油的焦香,令人難以抗拒。我不是在說笑,光是聞到醬油的香氣就能吃上好幾碗飯。這種本能反應簡直是日本人的DNA。「香氣」是一種學習。舉例來說,像是京都人不懂得新蕎麥的香氣。我親身體驗過好幾次,所以已經能夠了解,但以前真的一無所知。對東京人來說,京都番茶有股獨特的薰香,可是京都人從小喝到大,絲毫不覺得有何特別。

說到品嚐味噌的料理,莫過於田樂。日本人夏天吃賀茂茄子,同時享受白味噌與紅味噌的雙重美味。(圖片來源:健行文化提供)

醬油、味噌飄香歸功於梅納反應

因此,日本人覺得很棒的味噌香或醬油香,外國人起初並不那麼認為。不過,把烤鴨肉的肉汁煮稠成醬汁的鴨高湯(fond de canard)就能感受到醬油的味道與香氣。因為鴨肉的蛋白質(胺基酸)、醣類煮稠(加熱)後會變成褐色,產生各種香氣成分,這稱為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加熱發生的梅納反應經過一段時間形成發酵調味料,所以能夠感受到醬油的味道與香氣。以醬油、味噌等發酵調味料為調味主軸的日本人果然很聰明,懂得把梅納反應這個創造美味的魔法當作調味料。

當然,在營養方面更不用說。新鮮生魚片沾上等醬油享用也是日本料理的醍醐味,生魚片的鮮味(肌苷酸)加上醬油的鮮味(胺基酸),可說是鮮上加鮮。從日本人的經驗中誕生的調味料用法,在理論上也相當正確。

內容來源=《和食之心》,健行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中西兩大醬料其實系出同門!醬油、番茄醬都源自中華飲食文化
早期的味噌是貴族才能享用的藥補
醬油又不是油,為什麼有個「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