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酪農業發展最大困難其一,就是地理限制,島國狹長地小不適合大規模設立牧場,加上氣候高溫多濕,牛隻夏季胃口尤其差。即便不利的環境下,產業人士與專家卻一致認為,為了國家糧食安全與基礎營養,為了國家糧食安全與基礎營養,依然得要發展酪農業。

採訪=李依文、 羅璿、謝承學
撰文= 羅璿

世界第一的乳製品出口國紐西蘭,面積是台灣的7倍大,人口密度卻只有約台灣的7分之1,位處乳牛飼養最適合的溫寒帶氣候。對上它這個養牛天堂。為何台灣一個以半導體、科技產業知名的亞熱帶國家,要大費周章發展酪農業?

台灣土地小、高溫多濕 先天不利發展酪農業

舉凡紐西蘭、澳洲、美國這些酪農大國,皆是土地面積大,氣候乾爽,且長期處於適合牛隻生長的5~25度的溫帶地區。相較之下,台灣海島狹長面積小、飼料仰賴進口,高溫多濕的亞熱帶氣候更讓酪農產業難以壯大。鮮乳坊(慕渴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龔建嘉舉例:「全台灣有12萬頭牛,美國光是一個農場就有16萬頭牛。」而台灣最大的牧場也不過1000多頭牛,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愛爾蘭隨便都是一片有機草原,那裡的牛很快樂,跟台灣的環境完全相反!」全球動物飼料巨頭奧特奇(Alltech)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發展暨行銷經理張鈺雯說到:「台灣養牛最不容易的,就是土地成本以及飼料成本。」吉蒸牧場負責人范君諺也呼應,台灣飼料原料的自給率很低,飼料草料芻料都是進口。初鹿牧場董事長陳樂維再補充,自家的牛隻都是草飼,光是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打亂航運、原物料大漲,飼料費就漲了3成,讓他多花了相當於400萬台幣的成本。

同時,國內95%乳牛為荷斯登牛(Holstein),屬於溫帶品種,最適合在溫度負5~21度間活動,且以15度為最舒適溫度,但碰上台灣夏天溫度飆過30度、濕度超過70%的時候,夏天牛隻胃口不佳,產量降低,也導致國內夏季缺奶、冬天剩奶的季節性供給失衡。土地面積、飼料供給、環境氣候環境等不利因素堆疊下,也難怪台灣生乳會更貴。范君諺指出,紐西蘭的生乳收購價是台灣的3分之1,從最根本的飼養條件就是成本負擔。

大量出口乳粉到台灣的紐西蘭地廣人稀,牧場多為放牧。

仍需進口補足國內用乳市場缺口

即便先天條件不利,但隨著國內酪農過去60年的努力,台灣不管是飼養技術、牛乳品質與產業的建構上都有所成長,但隨著台灣人牛乳飲用量逐年攀升,國產生乳不僅依然是供不應求,價位居高不下,且根本無法拿來發展其他乳製品產業。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陳明汝指出:「台灣有9成生乳變成鮮乳,在國際上來說是非常的高。在歐美國家,甚至是鄰近的日本,生乳變鮮乳量也都只有50~60%,其他都變成起司、優格等乳製品。」這些,台灣都沒有,因為生乳產量根本不足。農委會畜牧處處長張經緯指出,2011年到2021年這10年間,台灣人平均一年鮮乳飲用量從16公斤上升到21.2公斤,全台灣鮮乳需求量是50萬公噸。根據農委會統計年報與關務署統計資料,2020年國產生乳也只有43.7萬公噸,而液態乳(鮮乳與保久乳)就進口了6.6萬公噸,可見依然需要靠進口補足國人乳品需求。

而不畏先天的不利條件,台灣公家與民間單位努力了60餘年發展酪農產業,到底是為了什麼?

牛乳是戰略物資,為國人營養必需品

「每個國家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的糧食,尤其台灣是有戰爭風險的海島國家,我們一定要能供給自己的牛乳,這是最基本的物資。」龔建嘉一語道出酪農業的不可取代性。

不僅台灣,放眼不管是歐洲、或是鄰近的日本都有豐厚的政府補貼政策扶持酪農業、控制乳品價錢,甚至發展出口,無非就是因為牛乳的營養價值攸關幼童與老人的成長與生命,也提供成年人好吸收的蛋白質來源。農委會畜牧處處長張經緯強調,與肉類相比,乳跟蛋的替代性相對比較少,台灣豬肉自給率93%、牛肉與羊肉僅有6%。站在國家糧食安全需求,建立一定自給率是必要的。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長李恂潭呼應,多年來荷斯登牛在台灣已經慢慢適應台灣條件,鮮乳被列為民生必需品第六類,酪農業被政府視為戰略防禦產業,如果台灣只依賴進口,一定比現在還貴,還不如好好發展本土產業。「鮮乳的定義是短效期、冷藏保存。」龔建嘉提醒:「所以全世界的低溫鮮乳都必須是在地生產。」如果真的發生戰爭,我們怎麼可能囤貨保存期限只有14天的鮮乳?陳明汝認同,「每個國家再怎麼艱辛都一定還是要發展牛乳產業,因為它是人民的基礎營養,更是戰略物資。人民要喝牛乳,而它不該是一個昂貴的食物。」

因此,即便不管是土地面積或氣候溫度等各種先天劣勢,台灣依然要極力發展酪農業的原因,不是因為想,而是不得不。如果捨棄酪農業,只怕哪天發現牛乳自給率多重要的時候,都已經太晚了。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產業弱勢】拼不過進口乳價格便宜 從養殖規模、環境到牛吃什麼通通有關
【紐乳侵入】2025年紐西蘭進口液態乳全面零關稅!台灣牧場成長受限、價格戰迫在眉睫
【先天不足】還在買進口精液配種?台灣牛均產乳量要再提升就靠「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