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中世紀時,飲用生水有污染風險,又無將水煮沸飲用之習慣,而含有酒精的飲料可以殺菌,所以飲酒變成一種必要行為。而當時發現「痛風」此疾病常好發於經常飲用酒精濃度約在4~5%的「全啤酒」的上層階級中。

撰文=周惠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飲酒在中世紀時算是一種必要行為,因為當時人並無將水煮沸再飲用的習慣,而一般人家距離水源有相當距離,保存水的容器又常遭汙染,飲用生水有其風險,故飲水安全一直是重要課題;而含酒精的飲料可以殺菌,相對安全,自然普及。

1~2%的淡味啤酒是日常飲用水的代用品

中世紀時的酒類包括穀類釀製的啤酒與葡萄酒,民間以價格較為低廉的啤酒為首選,如果再兌水稀釋,仍然可以殺菌,成本卻便宜許多,所以一般民眾飲用的啤酒酒精含量大約為1~2%之間,稱為「淡味啤酒」(Dünnbier),算是日常飲水的代用品;甚至因為酒精濃度低,父母也願意給兒童飲用。至於未經稀釋的啤酒,酒精濃度約在4~5%之間,稱為「全啤酒」(Vollbier),在酒館中供應飲用。儘管中世紀酒品售價低廉,農民、工人階級也願意前往酒館社交、群聚小酌,但預算有限,尚不致過量。只有在節慶時,酒品消耗量才會增加。

「嘌呤」是引發痛風的關鍵

中世紀時,痛風好發於上層階級,所以許多人稱之為「疾病之王,王者之病」(The disease of kings and the king of diseases,法國人稱之為法王的疾病Les maladies des rois de France)。痛風名稱源於拉丁語gutta,意為水滴,古人相信痛風是因為邪惡的液體滴在較弱的關節所致。中世紀的醫者並不知道痛風的成因,只能從觀察得出結論:患者多為食量大、飲酒多者,最明顯的患者自然是教會與社會的高層。痛風雖非上層階級的專有疾病,但上層階級的飲食內容的確因為包含大量嘌呤,比諸常人飲食更加容易引發痛風。無論社會階級或經濟能力,痛風患者多為男性,好發年齡在40到50歲之間。

1703年,葡萄牙國王佩德羅二世(Pedro II,1648~1706)因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決定與英格蘭聯盟。葡英雙方簽訂協約,並規定英格蘭毛織品可以銷往葡萄牙,葡萄牙的酒品可以銷往英格蘭。條約執行期間,英格蘭的痛風患者人數突然增加,許多醫生總結此現象,認為葡萄酒會造成痛風。酒精的確是痛風的危險因子之一,18世紀初的英格蘭醫生認定波特酒引發痛風,許多人因而改喝當時供應日漸增加的啤酒及威士忌,但也同樣導致痛風。

釀酒技術成熟 酗酒現象隨之出現

飲酒除了造成痛風之外,過量飲用(酗酒)的現象乃自人類掌握釀酒技術之後即普遍出現。例如羅馬人儘管只飲用酒精濃度較低的葡萄釀造酒,甚至摻和了3~5倍的水加以稀釋,仍免不了飲酒過量;他們為防止宿醉頭疼,飲酒時還會戴上月桂製成的頭冠,希望藉著精油避免身體不適。可見人們早已認識飲酒過度對個人健康的影響,亦謀預防;然而,當酒品能夠便宜且隨處取得,飲酒成平常之事,加以能夠或有效自我節制的人相對少時,酒精造成的生理影響便惡化成社會問題,「飲酒過量」甚至也是當時許多文學作品中的重要「場景」。

內容來源:《不只是盛宴:餐盤裡的歐洲文化史》,三民書局出版

審稿編輯:蘇妤婷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
痛風為何來得又快又痛?痛風患者請遠離這些食物!
吃鹼性食物可以減少痛風發作?別盲信!最新研究:降尿酸治療才是根本之道
遠離痛風飲食,比起黃豆更應該避吃的食物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