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咖啡種植過程是影響咖啡風味關鍵之一,包含了病蟲害防治、水源灌溉和遮蔭等因素都可能使咖啡品質不一。採收之後進入到加工階段,「發酵」也是改變風味要素之一,許多農友靠著獨特手法賦予咖啡不同生意。

種下去就會長 但不見得好喝

我曾遇過不少農友,在轉行栽植咖啡之前,都會肖想「種下去就不用管」,等採收時節再來顧就好。但從過去眾多案例得知,不出幾年,土地的養分就會逐漸被咖啡樹抽取殆盡,產量亦大幅下滑,且採收的咖啡風味也變得平淡無奇。儘管咖啡樹的生長能力相當高,可以在不管理的狀態下長出相當狂野的樹型,但枝條與葉子長得健康,並不代表產出的咖啡豆就會好喝。為了讓採收的咖啡漿果具有足夠風味,我們必須施予合適的肥料,並搭配合適的澆灌與修枝。這是一門複雜且嚴謹的學問,幾乎整年都得投入高紀律的照護。

病蟲害防治、水源灌溉和遮蔭是咖啡種植關鍵

田間管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病蟲害防治。當果小蠹或炭疽病還沒上身時,就得預先噴灑藥物做控管(若是有機栽植就得使用有機資材)。但防制不代表免疫,得病之後,仍得對症下藥,否則將大幅影響當季收入。除此之外,為避免得病的漿果與枝葉影響到健康的咖啡樹,有時候還得搭配清園,將樹上殘留的葉子、落葉、落果等集中丟棄。另一種防治方法,則是刻意打造出咖啡樹喜愛的生長環境,例如在太陽太過直射的地塊上,栽植其他更大的樹木,以達遮蔭的效果,或是透過疏枝來讓全區通風,降低感染炭疽病及其他傳染病的機會。

田間管理另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園區尋找水源,尤其在極端氣候的環境下,乾濕季的轉換遠比以往來得劇烈,熱且頻繁的乾季已釀成常態性的乾旱,而當幸運的甘霖從天而降之時,卻又是大量降雨,除了造成災害外,也無法有效儲存於山林之間。因此水源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到水源地拉拉水管就沒事了。

我曾比較過同個區域、同樣的微氣候(見第182頁)、同樣的品系與種苗,差別在於兩塊緊鄰在的田地,一塊有灌溉系統,常態在做田區噴灑;另一塊田是採自然雨水灌溉。沒有灌溉系統的咖啡園,咖啡在11月底便採農友正在挑選經濕處理後的豆子。 收完畢,而有灌溉系統的田區卻還是綠果掛樹,得等隔年2月才開始採收。當我杯測兩個田區的咖啡時,有灌溉的田區咖啡酸甜度,比無灌溉者要高上許多。這是因為天氣乾熱的環境下,無灌溉的田區生長速度比較快,一見熟紅便採收,但此時漿果硬度、甜度、複雜度都還來不及發展。

園區的遮蔭環境也會影響咖啡品質。遮蔭是很廣義的,除了栽植大樹來提供遮蔭外,倘若田區長年雲霧繚繞,也能製造出遮蔽烈日的效果。當然這不是說越是陰涼的環境就越好,一切都得根據咖啡田的坡度與面向而定。假如咖啡樹過度遮蔭,一樣會生長不佳。我曾在古坑的平原區看過咖啡農以黑網製造陰涼的環境,好讓嬌貴的咖啡樹有一個健康的生長環境。我也曾看栽植在特富野森林中的咖啡樹,因為森林遮蔭效果太好,造成咖啡樹不斷以本能的方式抽高樹身,以尋找在森林頂冠的陽光(此即徒長),因此那裡的咖啡樹形都瘦瘦高高的,且枝條非常稀疏,明顯養分不足,長不出果實。

咖啡採收也需大量心力 缺工時代突顯人力困境

咖啡樹終於結出透紅的漿果後,還需要細心地將之從樹上摘採下。此時,採收工的熟練度相當關鍵,在大環境普遍缺工之下,不時會聽到農友抱怨:「我都不敢太要求採收工,上次那組人被我唸了一下,現在都不想接我的工作了!」咖啡採收並不是整年的工作,因此絕大部分的工人都是兼差在做;沒有咖啡採收的時候,他們可能就跑去採茶。茶一年可採收3~4 次,採茶工錢又比咖啡稍好,因此假如採收撞期時,採收工大多選擇採茶而捨棄咖啡。因此每個人力都極為珍貴,某方面也造成了雇主對採摘素質的妥協。

採收的難關還沒結束。由於氣候不斷變遷,現在的咖啡莊園很少有機會看到鮮紅一片的景致,反而是東紅一點、西紅一點。面對此情此景,除了更難聘請工人之外,偶爾還可能遇到紅果量太少,不足以支撐整天工作量的窘境。在這樣的狀況下,農友通常會親自下海以減少成本支出。

採收後還需經歷脫皮、發酵與乾燥等程序

以上算是環境帶來的問題,但是回到精品咖啡的基本面,由於風土對咖啡風味的影響相當大,口味與價格也有著高度正相關的連動,因此非常忌諱將不同地塊的採收混合處理。每一天、每個地塊、每個品系的採收,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分批編碼、微批次管理。

接著,採收完成的咖啡漿果會進入濕處理程序,來自英文wet process的直譯,指咖啡從發酵直至晒乾的過程。經妥善乾燥後的咖啡豆,會比高含水量的豆子保存期更長且不急於被消費,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

一般大家討論的咖啡豆,其實是咖啡漿果裡的兩顆種子,被果皮、果肉與富有高甜度的果膠包覆。假如不把這些果皮、果肉、果膠乾燥脫水,咖啡豆就很容易滋生細菌,然後腐敗。最古早的咖啡後製法,就是放在地上晒太陽,直到整顆漿果脫水;當漿果完全乾燥後,再用機器碾壓取出咖啡豆,既直接又粗暴。現代則使用專業脫皮機,可去除果皮與果肉,但果膠因為緊貼著咖啡種子,唯有透過發酵(其實就是腐敗的正面說法)將其緊緻的纖維崩解,再用清水來回搓洗,才能完整移除。在這之後,我們會將咖啡種子鋪在地上晒乾或者烘乾。

發酵階段影響咖啡風味 農友透過不同手法玩出變化

隨著時代演進,以及消費品味的改變,後製現在不只單純地只是製造出「保存咖啡豆」的目的,更增加了品味因素。果皮、果肉、與果膠皆富有高度的糖分與甜度,若能導入發酵技術,讓這些高糖分的有機物質產生如同紅酒、蜜餞一樣的風味,咖啡喝起來將有不同的樂趣。在我剛進入產業時,對精品咖啡一詞已不陌生,但當時業界流行的後製法,仍只有「傳統水洗」與「傳統日晒」兩種。我之所以強調「傳統」二字,是因為過去人們會徹底執行發酵工序,好讓咖啡能擁有更乾淨的風味。近年來,在農友的創意下,漸漸有人開始利用控制發酵讓咖啡喝起來格外不同。

此外,也有農友透過慢速乾燥、高壓桶、厭氧桶、不同氣體導入等花俏的手法,讓富含糖分的果皮與果肉發展出不同的發酵風味,進而被吸附到咖啡種子上,賦予咖啡獨特的風味,這也使得各式處理法成為現代咖啡農極富興趣的一門技術。畢竟,在精品咖啡的世界裡,獨特的風味若能遇到伯樂,也就意味著了好的價格。不過由於發酵所牽扯到的科學環節實在太高,因此不論是台灣或海外,至今仍處於持續摸索的階段。

內容來源:《魔汁原味mojocoffee:原汁原味的素人創業,外媒評鑑臺灣最佳咖啡館;陳俞嘉Scott Pasuya與山上的咖啡》,格致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想嘗試在家烘咖啡豆嗎?藍瓶咖啡教你用烤箱輕鬆烘出專屬的特殊風味!
適量喝咖啡對健康有好處!冷泡和熱咖啡有什麼營養差異?
抽真空反而影響咖啡豆品質?想妥善保存咖啡豆要用哪種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