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17世紀全球正式進入大航海時代,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的食材得以互相流通,加上大農場種植與奴隸販賣等商業行為,造就資本主義的興起。

撰文=宮崎正勝(日本史學教授)

因海洋而現身的資本主義

西元17世紀期間,延續了16世紀最後期「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的「哥倫布大交換」,原本膨脹的歐洲經濟開始陷入收縮的轉換期。又正逢自秘魯、墨西哥流入的銀礦大幅減少,歐洲經濟的成長出現停擺。

此時期,歐洲不僅盛行「新大陸」的食材栽培,同時為供應歐洲市場的需求,「新大陸」也出現栽種商品作物的大農場,促使砂糖、咖啡等歐洲人奢求的商品大量流入歐洲。由於這些殖民地得以栽種多種歐洲難以栽培的作物,眾多嶄新的食材不斷湧入歐洲人的餐桌,彷彿也預告著全球化的來到。

西元17世紀,以貿易為優先的重商主義政策掛帥,歐洲各國競相擴大交易版圖,其中位居絕對優勢的則是新興商業國荷蘭。荷蘭在荷蘭獨立戰爭(西元1568~1648年)中脫離西班牙而獨立,憑藉著卓越的造船、航海技術在西元17世紀初期奠定了歐洲海上的霸權。不過,海軍力不足的荷蘭在西元17世紀後期迅速沒落,西元18世紀英國崛起、確立霸權。西元17~18世紀期間,連結環大西洋海域的貿易熱絡,促使世界資本主義體制的健全化,也為爾後的工業革命奠定了經濟上、政治上、精神層面上、社會體制上的基礎。

此時期的歐洲人在「新大陸」的大農場大量生產甘蔗、咖啡等商品,同時也在亞洲各地大規模進行商品作物的栽培,再加上自中國清朝購買入大量的紅茶,皆為歐洲的餐桌注入了莫大變化。此時期最主要的商品還是砂糖,也因為砂糖,歐洲的餐桌走向了國際化,並帶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

大農場與博物學

西元17世紀是「科學革命」的世紀,以物理學理論解釋地球的牛頓是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不僅如此,西元17世紀也是博物學的時代。當時,歐洲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數量龐大的動植物與知識,當中具有商品價值者被栽培、飼育於世界各地做為商品。歐洲人以博物學所獲得的知識為根基,進行全世界植物、動物的交流或移植,大規模重新打造地球的生態系。當然,各地的料理、食材、調味料也隨之衍生極大的變化。

在以「新大陸」為主軸,並於世界各地所經營的大農場,歐洲人驅使當地的原住民、移民、黑奴等淪為廉價勞力,日以繼夜大量生產以銷售至歐洲市場為目地的商品作物。由於,新大陸的大農場唯有與歐洲的經濟緊密結合,才得以永續,於是砂糖、香菸、植物染料、咖啡等商品作物被運至歐洲各港口,然後再從那些港口出口。過去往來於海洋的食材、調味料、辛香料、嗜好品皆屬於奢侈品,但隨著大量生產又轉變為日用食品。也因為這些從世界各地搜刮而來的食材、調味料、辛香料、嗜好品,才一舉豐富了歐洲的飲食生活。

延伸閱讀:
美國主導的「冷凍食材的時代」
冷凍食品可以保存多久?跟加工速度大有關係
味覺復興的時代 人們透過食物建構理想自我

內容來源=《餐桌上的世界史》,由遠足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