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張博仁2010年回到彌陀從無到有創立品牌,不僅把生態養殖水產提供高級餐廳,打造餘香咖啡、漁人隊、漁創客基地,增加彌陀漁村的就業機會,傳承友善養殖漁業的未來。

採訪·撰文=張語屏

張博仁是彌陀以生態養殖著名的百大漁青,他的白蝦更是受到法式料理南霸天廚藝總監簡天才所推崇與使用。從養殖素人到現在的輔導青年創業的創業家,張博仁走在產業最前線,為後進探路,同時希望為彌陀在地年輕人創造創業的舞台,也能留在家鄉傳承有希望的漁業。

張博仁以生態養殖的白蝦,捕撈後立即做手工挑選、預冷等分級過程。(張語屏攝)

回鄉養魚的少年郎 以無垢養殖法成為百大漁青

因2010年凡那比風災重創許多漁村農戶的養殖事業,原在行政院衛福部食藥署工作的張博仁決定回到家鄉彌陀,幫助年邁老父重建漁場。那年的他32歲,6年後,他獲選為2016年第3屆百大青農。

雖是醫學院臨床營養與生物工程研究背景,張博仁反而運用所學,調理魚塭生態,改善養殖事業體質。他不強調無毒養殖,以日本為名的「無垢養殖」,更精確表達是無添加不好物質的養殖方式。

從小漁夫變成「帶人創業的創業家」

從原本只在父親一隅魚塭「練習」,到目前已有13公頃魚塭,成立了以團隊合作的「責任生產平台」品牌。張博仁說,「以往許多養殖魚種過度仰賴中國,當中國養殖能力培養起來,台灣則被遠遠拋在腦後。在外銷大門打不開時,內銷市場又起不來,養殖人才不足,整個養殖產業如何有未來?」不只是建立品牌,他有更遠大的目標。

張博仁這10年來以「漁人隊」不斷培養青年漁民,並在2021年成立青創基地「漁創客」,引渡輔導有成的漁人隊成員晉升為創業者。希望把養殖「傳統產業」,變成「傳承產業」。

每日早上8點,漁人隊與漁創客成員在張博仁漁場中作業、學習。(張語屏攝)

讓漁人隊成員 在漁場中學到好的養殖習慣

5月的高雄彌陀,一大早就已相當炎熱,早上9點到張博仁的漁創客基地時,漁人隊成員陳科廷與漁創客學長洪瑋浚已和張博仁及夥伴們捕完白蝦,並把6大池的捕魚蝦籠放進養殖池,整理好白天的工作現場。

剛加入漁人隊的陳科廷,還是就讀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一年級的19歲大學生,2022年2月正式加入漁人隊有薪實習。2021年底因在人力銀行搜尋相關工作,看到張博仁漁場的工作機會,前一年先到現場觀摩了解與交流後,隔年正式加入,白天在漁場工作,晚上則回到學校上課。

陳科廷說,「漁人隊的學長會帶著我,從旁觀察幾次後才經手,有任何問題學長們也會立即提醒與指導,也都能和仁哥(張博仁)詢問與交流。」現場的學長弟制,手把手教學與傳承,把良好的友善養殖習慣交接下去,養成習慣也願意指導後輩,是張博仁想要傳達給這群夥伴的教育理念。

從漁人隊到漁創客,張博仁(右一)在彌陀培力養殖漁業青年生力軍,在魚塭旁開立的青創基地交流平台「漁創客」,提供彌陀在地就業與創業契機。(張語屏攝)

日曬雨淋冬天泡水 水產養殖畢業生到魚塭工作者少之又少

而剛從漁人隊畢業甫成為漁創客成員的洪瑋浚,高中和大學都是水產養殖背景,到現在已有6年的漁夫工作經驗。

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洪瑋浚受訪時表示,同學們幾乎都沒有進入水產或漁業工作,詢問原因,他望向養殖池表示,「現在應很少有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想要在這麼熱、曝曬的環境下工作。」

洪瑋浚回憶當年在漁人隊實習時也在大學讀書,「因為實際在現場看到,會對土地大小、1噸的重量是多少、水車長什麼樣子更有感覺,回到課堂學習,也能融會貫通。」

從漁人隊成為漁創客 從水質環境養護到成本計算更有感

加入創業成員後,洪瑋浚目前在張博仁的漁場裡,經營個人的養殖池1分地大小,以養白蝦為主。而他的學業背景也成為重要的利器。「蝦子很重水質,PH值維持在7.5~8.5、溶氧量要達4以上,過去所學對這些參數比較有概念,能較快發現問題。」

為何沒有像張博仁漁場中的水池中同時混養魚蝦?洪瑋浚說明,養殖池是封閉式環境,魚蝦吃喝拉撒都在裡面,魚蝦照護方式各有專業,若水質沒顧好就容易產生胺氮亞硝酸,更嚴重會產生有毒的硫化氰。

加上餵養的飼料比例不同,魚成長期要5~6個月,飼料成本投入達50萬,蝦子成長期約3~4個月,飼料約10萬塊,加上水車使用的電費成本,初期有試驗草蝦,但養殖不易,計算後他決定重新養好白蝦。

培養漁民要有「UStronger」團隊精神才能成就事業

「漁業養殖業要有好的養殖習慣,像是環境維護、重視生態不用藥的觀念和習慣,從頭開始就有正確觀念,因為好習慣養成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定型以後,也不容易走歪。」張博仁表示,漁人隊成員會從養殖內涵、捕撈、也學水電基礎知識,了解漁場裡要經手的項目,而漁創客成員在未來不論是在團隊內外,他們都會帶著好習慣經營事業,因為知道不用藥就能養出好魚蝦,才能造福生態環境與保障飲食安全,友善的養殖事業才會永續。

全體漁人隊成員年齡平均為24~25歲,除了固定在張博仁的漁場中學習管理也實際經營,「他們可以選擇早上或下午時間在漁場作業,其他時間可以自行安排到他人漁場中。不論在我的或其他人漁場協助捕撈,都是另外給薪,時薪約1400~1600元。」張博仁說,養殖產業雖然辛苦,但也可以真的賺到錢,可以體會到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張博仁也在他的漁創客臉書粉絲專頁名稱,漁人隊、漁創客不是一般的小漁工、捕撈隊,因為「唯有團結一起,產業才能更強壯。」,如同他們的精神標語「UStronger」(US Stronger)。

漁夫2.0開咖啡廳 創造在地就業機會與輔導就業

張博仁也在漁場旁開設「餘香咖啡」,後方是他的食魚教育基地,他說,「開咖啡廳其實想要執行3件事。所在的南寮鄉還是有年輕人在,第1件事是想創造工作機會,並以輔導創業為主的教育訓練。」

餘香咖啡提供彌陀在地就業與創業機會。貨櫃屋為餐廳本體,後方有廚房、冷凍水產、以及整建中的食魚教育基地。(張語屏攝)

進入南寮海岸光廊一帶,所見只有一家傳統雜貨店,彌陀的工作機會不多。加上張博仁開設的第2家咖啡廳,總共有16個員工輪值,6位正職員工,10個是兼職的學生、或二度就業的主婦。

考量大學生課程安排、就業的媽媽帶小孩時間,班表全由員工們彈性排班,也讓廚師們腦力激盪,開發食魚菜色,從虱目魚凱薩沙拉到各式特色蝦料理,在上到菜單前的共同試菜決定到成本計算,都是員工們未來創立個人餐廳的重要養成。

承襲日本地產地銷精神 漁場到餐桌的無縫接軌

咖啡廳不只能創造就業,現有的咖啡廳位置以海景、漁港為景,張博仁未來預計會有第3、4間咖啡廳,將以老宅、魚塭中間來規劃,就為了實現「地產地銷」和「食魚教育」的理念。

張博仁表示,「日本花了很多年在實踐地產地銷、道之驛,台灣其實更有條件,而且能很快執行。」

張博仁的咖啡廳以咖啡、食材和海景,做為吸引因子,把人帶到產地旁,無法開車進來,得先走過魚塭,了解等下要吃得魚是從哪裡來的。吃到看到的就是產地直接上來的魚蝦,這也是一種食魚教育。

扛著千萬重擔 堅持理念走到盡頭

從餘香咖啡到漁創客的整體基地建造,花了5千多萬,但張博仁背負的是養殖產業傳承的重擔,即使辛苦他也希望能繼續扛下去。「我已經一直走在前面,探索任何可能,如果到晚年,台灣養殖產業仍然沒有起色,那表示這個產業已到盡頭,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接下衣缽。」

張博仁在12年前踏入養殖業時,父親也感擔憂,但他認為當時的台灣養殖業是有希望的,所以願意堅持下來,至今他也40幾歲,希望帶著未來的年輕一輩,共同傳承彌陀在地漁業、台灣未來的養殖產業。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魚教育】讓孩子從吃魚、懂魚到愛魚 彌陀養殖漁業才有未來
【地方困境】近山靠海也擁有史前古文明!高雄彌陀漁村為何仍面臨產業與觀光發展受限的挑戰?
【環境改造】全面改造彌陀漁港、升級餐飲產業 創造「海岸村恰恰好」的休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