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彌陀漁村人口外移,漁港旁的海岸公園設備也老化破損,歷經3年整頓,經由高雄市海洋局與彌陀區當地漁會與有志單位的細心經營,2022年下半年將呈現全新的彌陀小漁村的年輕魅力。

採訪·撰文=張語屏

彌陀漁港曾受行政院農委會評定為良好漁區,每年秋天在晚霞與附近的南寮海岸光廊輝映下,適合情侶散步與談心,在2009年獲選為以情定今生為主題的「十大魅力漁港」。

然而彌陀區受軟弱鬆弛、遇水則地表容易受到破壞的惡地土質與地形限制,較難以發展農業,從事近沿海及養殖漁業者居多,近年卻面臨漁村人口已趨老化且人口大量外移,漁業也少有接班人選,地方經營逐漸欲振乏力,漁港設備老化破損。鄰近的泥火山泉源地漯底山自然公園風景區到南寮漁港的銜接動線不足,聯外的公共交通匱乏,鮮為人知。

重新打造南寮海岸光廊 讓漁船出海、返航更有動力!

高雄市海洋局副局長黃登福表示,漁港是漁船卸貨、加油維修、漁船的家,而各個漁港擁有各自特色水產,也有各自漁村文化與環境條件。

自2018年開始,彌陀漁港鄰近規劃了1.5公頃空間,重新打造「南寮海岸光廊」,改善原本破舊漁港的景象與設施,經前瞻基礎建設與高雄市海洋局共5千多萬元經費挹注,設立人造沙灘、海洋生態休憩區、水中廊道及共融遊具與改造防坡堤工程,成為彌陀區新興景點親水公園。

彌陀漁會旁的南寮海岸於2018年重新打造後,在棧道旁有魚群與大小朋友親近海洋的淺攤規劃。(張語屏攝)

「在2020年初步完工後,改造工程也獲得NGO團體台灣河溪網評比的海岸類『金蘋果獎』。」黃登福表示,雖然剛好遇上疫情,多少影響了許多相關推廣活動,但每到週末仍有許多年輕人、年輕小家庭到訪。

南寮海岸光廊到2022年持續增建與美化中。(張語屏攝)

儘管改造工程引來議論 堅持到底才能看見改變

南寮海岸光廊那條跨越海岸的木棧步道工程,目前步道約有150公尺,未來當經費措足,將可能另外增加為350公尺。彌陀漁會總幹事林子清談起當時要設置這條步道,曾引起諸多議論,得說服許多居民和周遭人事。

「大家對於步道沒有扶手,會有人身安全的擔憂。我直接帶他們到台中的高美溼地,看那條更長、更低也無扶手的木棧步道,大家就語塞了。只要留心腳步,走在無設限的步道上,更能親近海洋、鳥類與水中生物。」林子清說。

南寮海岸光廊增設了跨越海岸的無扶手木棧步道,讓大人小孩更能親近海域、認識水中生物與在此停留的水鳥。(張語屏攝)

推動彌陀漁村發展觀光旅遊 必須升級當地餐飲產業

觀察南寮海岸光廊初期建置後的人流與狀態,林子清認為應是改變彌陀的好時機。

「一開始收到遊客的回饋時,感到心有不甘。大家白天來到海岸玩得很開心,但到了晚上卻都到鄰近的蚵仔寮漁港吃晚餐。」林子清表示,彌陀餐廳除了要增加,更應該要升級。未來要朝更精緻的餐飲型態來發展。

升級餐飲產業 得先搞定地方大小事

為了地方餐飲業的升級,林子清先將領域畫清,把原本在漁港邊販售傳統小吃的臭豆腐、香腸攤販集中到天南宮廟埕外,由宮廟的主理人員打點承收攤販租金,且建議應免費提供遊客停車。此舉無意間幫助宮廟香火鼎盛,因此宮廟人員後來也希望能為當地更盡心力,看守與維持地方秩序與安全。

集中既有的在地傳統小吃美食,同時由廟程提供免費停車位,便於管理,符合各方所需。(張語屏攝)

在社區文史協會、區公所、漁會的共同協助下,彌陀開始推動一日或半日遊,從漯底山自然公園到生態養殖為名的百大漁青張博仁開設的餘香咖啡,再延伸到南寮海岸光廊,林子清表示,因為這樣的機會和營運試驗,讓他特別看重觀光旅遊的交通動線與引導管理。

文創市集試營運引發混亂 調整策略重新出發!

彌陀區漁會將傳統美食轉移陣地,也和當地漁民溝通,共同保持環境清潔,才能真正留住遊客。林子清腦海裡的海岸公園,要有適合年輕人的規劃與設計,便在2021年時聯繫相關餐車聯盟,讓有文青風格的設計工藝與美食攤販在週末時進入南寮海岸光廊旁的公園。

「當市集遮蓬都搭建好後,攤販陸續進駐,風格雖然很對味,心裡卻覺得不對勁。」林子清說,由於是第一次辦文創市集,原本還打算試營運2週,漁會也補助攤販費用,他當機立斷退還攤販繳納的費用,先試營運一個週末了解狀況。

「因為人潮過多,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林子清表示,當時一下子車潮、人潮擁入,不只動彈不得,浴廁環境還來不及清理,當然會引發抱怨。因此當週結束後,立即停辦。

但也證明,打造適合年輕人與年輕小家庭的的休閒風格,對彌陀漁村的發展是可行的,只是必須做好交通引導與疏導人流。

林子清表示,漁會在前一年試營運的市集危機中學到教訓,週末時已安排人員指揮交通,在漁會外、南寮海岸光廊,也設有公共廁所與浴室,提供玩水民眾清洗,並隨時維持整潔。

儘管有9成居民都贊成地方有發展,但也認為應該為地方民眾著想,做好動線規劃、分散人流,導引遊客到彌陀不同區域,才能一起共好。對此,彌陀區公所秘書室主任葛志蘭表示,彌陀區漁會在未來每年10月底的一個週末辦理「虱目魚文化節」節慶活動時,也將增設文化列車接駁,到達漯底山、蔦松文物館,民俗皮影戲與在海岸光廊的晚會,適當分散人流,也把當地特色景點連結起來,讓遊客對彌陀留下更全方位的深刻印象。

推動環境改變 讓利很重要!把園區留給當地養殖漁青、青農常態進駐

林子清也期待年輕人到彌陀的南寮海岸光廊開創餐飲業,2022年秋天前漁會將先行開跑,搭建一個裝潢精緻的貨櫃屋,販售簡餐。對於市集的規劃,林子清熱情地說明,一半要優先留給在地養殖漁青進駐,販售他們個人品牌的水產品,另外一半仍然要有文創與餐飲市集。「否則只賣水產就變成只是魚市場,要小心經營才不會偏離感覺。」

林子清對於進駐對象和在地升級仍然留心把關,認為唯有對的人才能將事情做好,而在地業者需要互相讓利,地方產業才有機會成功。

雖然與空軍學校相鄰,無法有飯店進駐,漁會曾試辦理帳蓬夜宿,也可協助導引露營車到訪。

彌陀區目前已重新打造水域海岸環境的建造,做好陸地交通動線指引管理,以及餐飲空間的區隔與升級規劃,期盼在2022年下半年,讓在地民眾、外來遊客到訪彌陀時,有更好的體驗。

彌陀區漁會曾在南寮海岸光廊公園內辦理過帳蓬夜宿活動。(圖片來源:取自彌陀區漁會「彌陀虱想起」臉書專頁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漁業轉型】提升養殖與加工環境 彌陀導入智能與漁電吸引人才回流
【創業機會】把養殖「傳統產業」變成「傳承產業」!百大漁青張博仁成立漁人隊、打造漁創客基地
【食魚教育】讓孩子從吃魚、懂魚到愛魚 彌陀養殖漁業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