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在進口乳品零關稅全面上路的2025年,台灣酪農業正面臨新一波挑戰。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分享他如何看待這場價格壓力背後的產業本質問題:效率、品質與價值,才是台灣乳業能否自立的三支關鍵之箭。

採訪・撰文=林玉婷

2025年起,紐西蘭液態乳正式免關稅進口台灣,對此,台灣農酪產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坦言:「這是現實,我們早就知道這個時間點會到來,但台灣整個制度並沒有做足準備。」他強調,進口乳的衝擊不只是一場價格競爭,而是對酪農制度、產銷結構與價值認知的全面考驗。

「我們不是反對自由貿易,而是要問,國產產業是否有機會競爭?」龔建嘉直言。

消費者買奶只看價格?價格背後的產業變局

在消費者對乳品價格日益敏感的今天,龔建嘉認為不能只將焦點放在便宜與否,而應該理解價格背後的產業結構與價值轉型挑戰。他指出,乳品價格不只是成本反映,更是生產方式、乳源品質與整體農業制度選擇的結果。

針對有些人認為台灣鮮乳偏貴,他認為:「國產鮮乳不是沒有品質,但消費者不知道我們的好在哪裡。」他也提到國外乳品應用的多樣性可分散生乳壓力,例如透過製作優格、乳酪、乳清蛋白等方式延伸乳源價值,「但台灣乳品太集中在鮮奶這一品項,一旦價格波動,就沒有緩衝空間。」

三種競爭力,決定台灣酪農業未來走向

談到面對國際競爭的出路,龔建嘉提出酪農未來應建立三種核心競爭力:生產效率、生產品質與生產價值。他說:「不能只是想辦法變便宜,要思考怎麼讓自己的價值被看見。」

1、「生產效率」的競爭力:酪農可透過自動化設備、精準飼料管理與數據監控等方式,降低人力與飼料成本,提高每頭牛的飼料轉換率和產乳效率。

2、「生產品質」的競爭力:關鍵在於動物健康與飼養環境,例如導入牛床清潔系統、乳牛健康感測器等,以提升乳脂率、降低體細胞數,強化乳品品質和加工適性。

3、「生產價值」的競爭力:需透過品牌、溝通、風味差異、動物福利認證等手段,讓消費者理解國產乳的附加價值,並願意買單。

「這三件事不可能短時間一起達成,但我們要開始走這條路。」龔建嘉坦言。

智能化科技與動物福利並進的牧場進化

龔建嘉表示,台灣酪農業其實近年已有不少進步。他表示一開始導入智能化設備會直接期待是可以降低人力,但事實上更大的作用是對於牛群精準健康管理以及提升動物福利。

他以鮮乳坊合作牧場為例說明,小牛過去是早晚喝一次奶,但其實中間過程小牛也會肚子餓,這時候「小牛餵奶機器人」有個奶嘴,24小時小牛只要肚子餓了就可以去吸奶嘴,機器人就會馬上調配牛奶給它喝。「如果一段時間沒有小牛來喝奶,機器就會清洗管線,等下一頭小牛來喝奶時再重泡最新的奶給他喝。」此外,機器還會記錄幾點幾分,幾號的牛來喝了多少cc的奶,對於了解每隻小牛的食用量很有幫助。

此外也有「榨乳機器人」,龔建嘉說明通常乳牛一天擠兩次奶,「但是我們發現有的牛一天可以榨奶3~5次,有了榨乳機器人,牛只要漲奶不舒服,隨時可以進去讓機器人幫牠榨奶。這是動物自己的需求被尊重了。」龔建嘉表示這也是精準管理的一環,因為榨乳機器人會同時紀錄哪頭牛幾點幾分產了多少的產量,甚至對於牠的4個分房的乳品質都會被記錄下來。最後還有「自動放料機器人」,過去以傳統人力一天提供兩餐,但是機器人可以放料4餐或5餐,讓牛隨時可以吃最新鮮的牧草。

「機器看起來雖然冷冰冰的,但是我反而覺得它們是很溫柔的機器,因為它讓牛隻的需求可以透過牛隻動物的行為,自己去滿足自己,人工要做到這麼細緻化是很難的。」龔建嘉表示。

小牛餓了隨時可以走到自動餵奶區進食,餵奶機器人會偵測小牛的耳標,紀錄進食量。(張偉明攝)

揭露乳源產地,讓消費者選擇更有依據

2024年7月,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調查74間手搖飲、咖啡店、早午餐店所使用的乳品乳源,結果僅有8家(10.8%)在官網或菜單上完全揭露所使用的牛奶品牌,甚至有部分店家鮮奶品牌標示與實際銷售內容不符。

面對業務用乳市場可能被進口冰磚還原乳或紐西蘭免關稅液態乳所侵佔,酪農業者感到戰戰兢兢。對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025年1月~6月推動的「現場調製飲料揭露使用液態乳製品產地及種類之試辦計畫」,龔建嘉希望通路用乳標示應該制度化。

「若能標示清楚,能讓消費端做出有知情的選擇。」他進一步指出,許多業務用乳的採購通路,例如連鎖餐飲、手搖飲品牌、烘焙原料商,若大量改而選用進口還原乳或液態乳,會壓縮國產鮮乳的使用空間與整體乳源需求,導致國產乳品價值難以反映,對整體酪農系統是長期風險。

另外,國產鮮乳生產成本高有很大部分是因為飼料仰賴進口。龔建嘉表示,台灣牧草自給率低,讓乳牛飼料成本更容易受到國際行情波動的影響,也加深國內乳品成本不穩的風險。他指出,目前雖然政府有提供部分補貼,但在牧草種植的土地釋出、技術協助與收購保障等制度建設上,仍遠遠不足。他建議政府應強化本地牧草生產與農牧整合政策,才能真正強化農牧循環與糧食自主能力。

乳牛食用的飼料如大豆、玉米和牧草等都受限於台灣氣候而需仰賴進口,進口價格隨國際物價波動。受到國際航運超載影響,草料供應不穩定,若能建立本地牧草生產供應鏈,將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張偉明攝)

鮮乳也跟葡萄酒一樣有「風土」的風味差異

「葡萄酒有風土,咖啡有風味輪,其實鮮乳也有。」龔建嘉說。

他提到,不同地區的牧場、不同飼養方式的乳牛,其實會影響牛奶的香氣與口感,有些可能有青草味、堅果味,有些濃厚、有些清爽。「這都跟牛吃什麼、牠們住得怎麼樣、當地氣候有關。」鮮乳坊也正嘗試以風味描述,引導消費者認識鮮乳背後的土地與飼養環境。他說明,風味並非單靠感官印象,而是來自飼養方式、乳牛品種、飼料組成與氣候條件交織出的複合結果,這正是台灣可以建立乳品差異化的切入點。

他強調:「當你開始體會到『這是什麼味道的牛奶』,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味道,就比較不容易只拿價格當選擇依據了。」

從社會倡議到品牌經營,鮮乳坊迎向下一個10年大計

鮮乳坊一向被視為發動小農鮮乳革命的先驅,2025年是鮮乳坊創立10週年,龔建嘉回顧品牌從社會倡議走向全國市場,從小農到「好農」,他說:「社會認同會幫你啟動品牌,但要長久經營,還是要靠內部體質。」

龔建嘉相信「價值驅動消費」是台灣酪農的最大機會。他說:「只要我們持續讓消費者知道這瓶鮮乳背後的價值,不論是動物福利、在地生產還是食品安全,就有可能建立起對抗低價的信任防線。」因此鮮乳坊仍持續用品牌力向消費者溝通背後的乳源價值與信任感。

隨著鮮乳坊10週年的到來,莊園級鮮乳全系列也換新包裝,與插畫家良根合作,畫出每一個與鮮乳坊合作的好農,與他們在產地耕耘的故事。(圖片來源:鮮乳坊官方臉書專頁)

從國產乳品自給率,看酪農產業韌性

展望未來,龔建嘉強調,乳品不只是商品,更是國民營養的重要資源。他指出:「不可能所有乳品都仰賴進口,這樣一有國際風險,國內供應就會出問題。」

他認為,要提升乳品自給率,除了提高鮮奶產能,更要發展加工多元化,例如乳酪起司、乳清蛋白等乳製品,才能讓產銷更有彈性。「應用多元化,才能讓生乳有出口、有延展,產銷才不會那麼脆弱。」

這場因自由貿易而起的結構調整,也許正是一場產業重建的契機。龔建嘉最後表示,他並不悲觀,反而正面看待這次挑戰:「價格競爭會讓你痛,但也會逼你成長。」他認為,只要台灣的乳品產業願意正視結構問題、提升體質,這將會是脫胎換骨的轉機。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自由貿易期待落空?台紐經濟協議零關稅後的乳品價格失控
便宜紐西蘭牛乳哪去了?免關稅也救不了的乳價成本困境
紐西蘭冰磚奶進口暴增、6年飆破萬噸!國產鮮乳如何守住手搖與咖啡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