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2025年紐西蘭液態乳正式享有零關稅進口待遇,台灣乳業正面臨第四次重大挑戰。回顧過去60年間,台灣乳業如何歷經乳粉開放、冷凍牛肉衝擊、WTO入會後自由貿易壓力等三次危機,每一次重創過後,都催生出新制度與品質升級。面對零關稅新局,政府自2022年起,透過調漲生乳價、推動養牛產業升級、新版鮮乳標章與進口乳標示政策,積極強化國產鮮乳的鮮度價值。自由貿易雖帶來競爭,但也為台灣乳業再次轉型升級鋪下契機。
撰文=林玉婷
2025年,紐西蘭進口液態乳正式享有零關稅待遇,儘管表面上降低了進口門檻,但對於早已處於成本壓力下的本土酪農而言,卻可能成為「第四次乳業危機」的導火線。回顧過去60年台灣乳業的發展史,幾次重大轉折往往伴隨挑戰而生,卻也孕育了新的產業制度與大眾對於國產鮮乳的認同。
從平鎮坡地到乳業初生:台灣酪農業的起點
台灣乳業的現代化起點,可追溯至1958年,當時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即農業部前身)選定桃園平鎮與楊梅為坡地酪農試驗區,引進現代畜牧技術,奠定酪農基礎。1960年代起,政府陸續從紐西蘭大量進口乳牛,開啟國產乳品的自給路線。
1965年【第一次乳業危機】:開放國外奶粉進口,催生產銷制度
1965年,台灣開放乳粉進口,低價外貨衝擊本地市場,導致國內生乳嚴重滯銷。為此,經濟部推出「乳業改進原則」,限制乳品使用乳粉,並設立乳品審查與補助制度。這場危機也促成乳品工廠與酪農合作社的產銷體制,奠定日後國產鮮乳的核心機制。
1975年【第二次乳業危機】:冷凍牛肉衝擊與成本飆升
1970年代末期,政府開放冷凍牛肉進口,國內肉牛價格暴跌,連帶影響牛隻整體飼養收益,酪農投入意願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全球糧價波動帶動飼料成本高漲,乳價卻未調升,迫使政府祭出「穩定乳價與生產補助機制」,推動技術提升與飼養規模化。
2002年【第三次乳業危機】:加入WTO後的自由貿易壓力
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進口乳品關稅逐步下調,台灣酪農首度面對全球市場競爭。當時業界強調「品質升級」對抗進口乳粉與液態乳,以「國產鮮乳」與「冷藏新鮮」做為品牌區隔,並同步推動HACCP、CAS認證與牧場履歷制度,建立市場信任。
2025年【第四次挑戰】:零關稅紐西蘭乳品的結構衝擊
2025年起,根據《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逐步展延的承諾,紐西蘭液態乳在台進口正式零關稅。對於長期處於高價的國產鮮乳來說,雖然目前紐西蘭進口乳實際零售價格未明顯下降,但是業務通路在成本考量下或有可能棄國產乳而改採進口乳,此外較為低價的冷凍濃縮乳(冰磚奶)也滲透手搖飲與餐飲通路,對國產乳品形成雙重擠壓。
面對這場結構性衝擊,政府近年來已開始提前部署,試圖穩住國產乳品市場,也希望塑造消費者對於國產鮮乳的認同感。包含從2022年6月起,乳價評議委員會首度打破「一年只開一次會」慣例,半年內兩度開會,最終將基礎收購價調升每公斤2元,表態力挺酪農。
2023年啟動「養牛產業全面升級轉型計畫」,農業部宣布在2024~2027年投入資源,推動淘汰低產乳牛、補助乳牛死亡保險、提升乳牛飼養效率與牧場現代化,以期提升乳源品質與經營體質。
為強化消費者辨識,農業部重新設計標章,2024年新版鮮乳標章上路,明確標示「臺灣鮮乳」字樣,並強化與進口乳的區隔,建立「國產即新鮮」的市場認知。
且為了明確區隔進口乳,行政院食安辦公室宣佈,進口液態乳不可標示為「鮮乳」,國產鮮乳則須取得鮮乳標章、CAS、產銷履歷等,才可標示為「鮮乳」,乳飲品若使用「冰磚奶」還原,則需標示為「還原牛奶」。預計2026年7月正式生效。
對於零售通路的乳源透明化,2025年1~6月試辦「現場調製飲品標示計畫」,針對使用牛奶調製的咖啡與手搖飲業者,政府試辦要求業者揭露所用乳品的產地與種類,鼓勵業者使用國產液態乳,並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喝台灣鮮奶」。
這一連串政策的背後,其實正反映出政府對「鮮乳價值」的再定義:不只比價格,更要比新鮮、比透明、比永續。然而,要在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的壓力下站穩腳步,國產乳業仍須深化品牌與品質精進,讓消費端能真實感受到「選國產,不只是情感支持,更是品質選擇」。
下一步:自由貿易下的重整與再升級
台灣乳業歷經三次危機,每一次都在制度與技術層面有所進化,如今面對自由貿易與通路競爭的雙重挑戰,更需要政策與產業共構未來。唯有深化酪農永續飼養制度、推動智慧畜牧與供應鏈透明化,才能讓這場看似「存亡戰」的開端,成為第四次乳業升級的契機。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自由貿易期待落空?台紐經濟協議零關稅後的乳品價格失控
▶便宜紐西蘭牛乳哪去了?免關稅也救不了的乳價成本困境
▶紐西蘭冰磚奶進口暴增、6年飆破萬噸!國產鮮乳如何守住手搖與咖啡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