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一般民眾多對於農藥有著劇毒、危害健康的印象,然而農藥真的是不好的產品嗎?如果真的是,為何世界各國沒有嚴格禁止農藥的使用,而是透過法規來規範農民使用農藥。可見農藥雖然被一般民眾討厭,但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要如何管制農藥的使用與提升農民用藥的專業知能,更應該是我們要關心的。

撰文=食力廣編企劃

今年4月23日食藥署發布農藥殘留容許量預告修正草案,國際間頗具爭議的除草劑「嘉磷塞」也名列核准名單之中,隨即引來立委與環保團體質疑政府罔顧食安。談到農藥,一般民眾多有著劇毒、危害健康的印象,但既然農藥那麼可怕,為何還要使用?對於農藥,又普遍存在什麼迷思?

農藥有毒,為什麼還要用?

台灣自民國五、六零年代起就開始發展農藥業,大幅提升作物的產量與品質,目前常見的農藥種類少說七、八百種,其功能、適用作物與效果皆不相同,不過大致可以粗略分為除草劑、殺蟲劑與殺菌劑三大類。
對農民來說,使用農藥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防治病蟲害,像是近期大舉肆虐水稻、玉米與棉花田的秋行軍蟲,政府已啟動強制噴藥,利用賜諾特、諾伐隆與氟大滅等殺蟲劑防治。此外,農藥更是確保農作產量穩定與美觀、降低生產成本與提高單位農地生產量的方式,諸如火龍果、迷迭香等少數作物,更需要有對應的農藥。
一種農藥好不好,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判斷,包括施用效果好不好?農藥本身毒性強不強烈?是否容易產生抗藥性?農藥殘留的消退速度?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成本問題等。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曾德賜強調,農藥使用必須經過專業的藥理評估,不能濫用,否則容易產生抗藥性,降低農藥效果。
然而,一般民眾對於農藥普遍存在有毒的負面印象,農藥殘留的問題更令許多消費者憂心忡忡。事實上,農藥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毒性更低、效果更好的新藥逐步淘汰危險性高的舊藥。曾德賜教授表示,如今絕大部分的農藥都很安全,只要正確使用、嚴格把關,微量的農藥殘留並不會對人體有太大傷害,「你平常吃的咖啡因、酒精都比這個還毒!」

整體用藥的風險評估

台灣目前對於農藥使用的規範相當嚴格,若某農藥未登記於某作物上,農民便不得擅自使用,且所有農藥的使用都必須遵照規定,並由專業人員進行整體的用藥風險評估,包括第一線農民的施用風險、消費者攝入的健康風險,以及對於土壤、水源的環境風險。
一般來說,政府也會評估國人整體飲食習慣,設下即使每日攝取,也不致影響人體健康的「每日容許攝取量」(ADI),再依此標準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每人每日的總殘留攝取量應低於ADI的80%。因此民眾並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食用前確實洗淨處理,不會有攝取農藥過量傷害身體健康的狀況。
曾德賜教授說,包含今年終於開放用於茶葉的氟派瑞農藥,或者近日引起爭議的巴拉刈、嘉磷塞除草劑,其實在藥理評估上都是「有效的」好藥,但若是缺乏農藥專業知能以及嚴格控管系統,好藥也可能變成毒藥。

盡速完成立法作業 建立植物醫生制度

曾德賜近年力推「植物醫師」制度,盼透過農藥相關領域的專家,協助農民處理農藥施作與病蟲害防治問題。然而,目前《植物醫師法》草案因為人力不足、業務範疇模糊以及農藥販賣流通等問題,仍躺在行政院中。
人或動物生病了要看醫生,植物當然也不例外。所謂的植物醫師,就是當植物生病時幫忙看診、開藥的專業人員。曾德賜打了個比方,每一種病蟲害都有對應的藥理招式,同一招又有很多不同農藥可用,植物醫師就是負責診斷病情,提供農民在「出招」前得以諮詢專業意見的人員。未來《植醫法》若能順利通過,將有助於提升農民用藥的專業知能,也讓消費者吃得安心。
農藥並不可怕,怕的是大眾因誤解而產生的不必要恐慌,只要從使用端、消費端與管理端多方著手,便能食得安心。

【本文由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殲滅秋行軍蟲黃金防疫期!快下載通報APP,主動通報確認後可得1萬元
「無人機」農藥代噴應用技術正式起飛!農委會8月起將開設訓練班
不是說會致癌嗎,為什麼台灣要開放嘉磷塞的農藥殘留容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