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缺乏微量營養素含量容易造成人口健康及死亡問題,長期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教育使所有人都知道營養的重要性,並增加收入,以便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均衡飲食。而基因工程可以提升生物強化農作物的營養價值,甚至結合增加生產力的農藝性狀,解決短期和中期隱性飢餓問題。

整理=編輯部

全世界有超過20億人因缺乏攝取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而受此影響人數最多的是非洲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

國立中興大學(以下簡稱興大)教授兼玉山學者格魯伊森姆(Wilhelm Gruissem)與美國、瑞士、比利時、德國等跨國學者,於2020年10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文章,說明植物基因工程在解決微量營養素不足的突破性進展,包含提高農作物的營養價值,以及同一作物中提高多種微量營養素的含量。

澱粉缺乏微量營養素含量 易造成隱性飢餓

格魯伊森姆表示,微量營養素不足,主因為他們的飲食是以澱粉為主,澱粉是廉價的卡路里來源,但缺乏微量營養素含量。例如,缺乏維生素A和鋅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而缺乏鐵與葉酸會導致貧血、生理和認知發育不良。通常受影響的人們並不知道自己的營養不足,這就是為什麼微量營養不足又稱為「隱性飢餓」。長期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教育使所有人都知道營養的重要性,並增加收入,以便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均衡飲食。但是,在短期和中期,需要有針對性的措施。

「生物強化」可提升營養 但仍有侷限性

研究團隊表示,其中一種方法是培育含有更多微量營養素的主食作物,也稱為「生物強化」。過去的20年中,許多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採用傳統育種方法,開發了生物強化農作物,包括富含維生素A的番薯與玉米,以及高鋅含量的小麥和稻米。這些農作物已在多個發展中國家中推廣成功,被證實能夠提升營養和健康。然而,傳統育種的生物強化方法有其侷限性,甚至在其他多種主要作物上是不可行的。

基因轉殖技術提升農作物營養價值

在中興大學此次的發表中,科學家們闡述了基因工程如何提升生物強化農作物的營養價值。「基因轉殖方法比起傳統育種方式,使我們能夠獲含有更高含量微量營養素的農作物,從而提高了營養價值。」該論文的主要作者比利時根特大學Dominique Van Der Straeten教授補充:「我們還設法減少了收成後維生素的流失。」

研究團隊表示,基因工程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在同一作物中同時提高多種微量營養素的含量。例如,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國立中興大學的團隊合作開發具同時提高鐵,鋅和β-胡蘿蔔素(也稱為維生素原A)的稻米。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負責人,2016年世界糧食獎獲得者Howarth Bouis說:「這非常重要,因為貧窮人口經常遭受多種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困擾。」

因應氣候變遷 基因工程結合提升微量元素與增加生產力特性

此外,該研究說明,基因工程還可以將提升微量元素與增加生產力的農藝性狀(如耐旱性和抗蟲性)結合起來,而這些特性與氣候變遷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格魯伊森姆表示,「農民們不必在改善營養價值或產能穩定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他們需要兩者兼具的作物,這也較易被廣泛採用。」

格魯伊森姆表示,儘管研究表明基改作物對人類食用和環境都是安全的,但許多人仍對基因工程持懷疑態度。主要原因之一為基因工程的研發通常由大型跨國公司主導。生物強化作物可能會減輕一些疑慮,因為這些作物是出於人道主義目的而開發的,而開發時所使用的是公共資金,更是其被廣泛接受的關鍵。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聞】解決糧食危機的農業新革命是什麼?讓中研院院士帶你認識基因編輯技術
▶【食聞】其實真的不用那麼擔心!專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可以安心選擇基改食品?
▶【食專題】紛擾20年 基改作物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