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宋朝大多使用泥陶製成的砂瓶裝水,然而砂瓶並不保溫,因此他們會把砂瓶放進一種叫做「湯茶盒子」的木盒子裡面,盒子內墊上厚厚的稻草和布料,可以讓茶水長時間保溫,可說是古代的保溫杯。

撰文=李開周(《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

和其他朝代比起來,宋朝的皇帝比較有人味,特別是宋仁宗。

宋仁宗很為別人著想。有天晚上他想吃烤羊肉,想吩咐御廚做點兒嘗嘗,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因為他覺得天太晚了,御廚房裡的工作人員都休息了,這時候把人喊起來會影響他們第2天上班。另外,他還怕底下人為了討他歡心,把晚上烤羊肉弄成定例,今天吃一回,明天不吃,御廚也會準備好以備皇上隨時索要,這樣就浪費了。

還有一回,他在御花園裡散步,走著走著口渴了,一回頭沒瞧見「燎子」,不想讓侍從麻煩,忍著渴沒說,回到大殿以後一氣喝了2大碗。

什麼是燎子?有人說,古人管把門的叫「門子」,管種菜的叫「園子」,燎子應該就是燒水的伙夫吧?錯,燎子是燒水的工具,該工具用金屬製成,上面一個圓圈,下面3根支架,燒水的時候,生著炭火,把燎子架在炭火上,再把裝滿水的砂瓶往燎子的圓圈裡一送,紅紅的火舌舔著砂瓶的屁股,一會兒水就開了。

宋朝人煮茶可以直接用鐵鍋,但是鐵鍋煮出來的水略有腥味,不適合泡茶,所以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喜歡用燎子和砂瓶燒水。砂瓶用泥陶製成,透氣不透光,想知道開水燒了幾滾,得聽聲,茶道高手稱之為「聽聲辨水」。

除了不夠光,砂瓶還不保溫,熱得快,涼得也快,和現在的飲水機一樣,過一會兒就得加熱,不然沒辦法泡茶。為了保溫,宋人把砂瓶放進一種特製的木盒子裡面,盒子有提梁,很厚實,裡面墊上厚厚的稻草和布料,叫做「湯茶盒子」。砂瓶放進湯茶盒子,散熱速度會慢一些。宋朝有一種小買賣叫「提瓶賣茶」,就是用滾水點出茶湯,裝入砂瓶,再把砂瓶裝進湯茶盒子,然後提著盒子沿街叫賣,賣到深夜,茶水還是溫的。

早年中國農村流行使用一種保溫瓶,外有殼,內有膽,憑膽雙層,夾層真空,保溫效果極佳。這種保溫瓶宋朝也有,時稱「湯瓶」。湯瓶的殼一般是鐵殼,膽一般是玻璃膽,可惜沒有真空夾層,保溫效果不是很好,售價又昂貴。《夷堅志》記載,某人「嘗買鐵湯瓶,為價錢750,指為虧直」。花750元買一只,還說「虧直」,說明一只湯瓶得賣上千文,比瓷瓶貴好多倍。

延伸閱讀:
食品史上的9月17日 膳魔師保溫瓶誕生
食品史上的4月6日 不沾鍋材質鐵氟龍被發現
想換新鍋具,哪種鍋安全又好用?

內容來源=《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由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