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面對氣候變遷衝擊,台灣將於2023年1月9日進行最後立法協商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然而除了當權者仍無共識,對於影響飲食產業的碳費與永續目標尚不明確,受邀至台灣分享的英國永續設計中心及永續創新實驗室的兩位創辦人Martin Charter及鄭一青分享英國與歐洲如何積極應對,探討重視在能源轉型下發展的農電、漁電共生是否能走出中國失敗經驗,往更好方向發展。

採訪·編輯=張語屏

為拚節能減碳,由原本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訂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雖然已通過,但決策者仍談不攏、無共識,在立法院4度卡關,將於2022年1月9日進入最後協商,而對於飲食產業未來將面對的減碳目標與徵收的碳費,仍未有明確目標。

歐洲各國從上到下已有永續行動準備 台灣仍然裹足不前

而英國早在2008年就已訂立《氣候變遷法》,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教授暨永續設計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皇家藝文學學會院士Martin Charter認為,雖然英國執政黨成員對於氣候變遷行動態度雖然也不一致,然而對於實質的國會立法,從民生消費、生活習慣已有充份的綠色思維。

針對英國和歐洲實際立法經驗,英國創意藝術大學教授暨永續設計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皇家藝文學學會院士Martin Charter提出台灣可參考方向。(張語屏攝)

經過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商討之後,歐洲各國距離2050年減碳目標仍雖遙遠,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國際間已有明確目標與專責組織,而在台灣雖有永續會,卻無實質作用;針對因應草案中的優惠碳費機制,李根政認為其紅利分配、績效報告及時程仍然模糊不明確,恐開後門而無實質減碳意義。

極端氣候到再生能源發展 台灣不要再走錯路

「烏俄戰爭在歐洲猶如石化能源戰爭,實際衝擊民生支出,英國電價本是台灣10倍,在2022年已變成30倍。」英國永續創新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兼總監、皇家藝文學學會院士鄭一青例舉英國與歐洲受能源短缺衝擊,加上極端氣候對環境反撲很明顯,積極立法,看好光電再生能源的發展。

台灣更需積極重視海外農電、漁電共生失敗經驗

鄭一青受訪表示,全歐洲都很支持光電發展,因為是隨手可得再生能源,而英國重視地景地貌,在光電政策上卻走錯路,讓光電業者出走到歐洲尋找機會。而對於農電與漁電共生發展,鄭一青曾多次參與顧問服務,認為台灣應從英國和中國的失敗吸取教訓,並且加快腳步修正,否則同樣會走錯路。

「中國10年前開始湧進農地搭建光電板,初期沒有仔細考量農漁業需求與環境生態,反而造成土壤酸化與硬化與環境汙染,這幾年其實已出現『拆光電板潮』,同時造成二次污染。」鄭一青感嘆。

鄭一表進一步說明,台灣也有光電業者向她反應,雖然太陽能板本身無環境汙染問題、且至少有25年至30年以上的壽命,「搭建板子的的鐵件支架,不到7年就會開始鏽蝕,對於環境恐有污染狀況,不僅對共生產業有損失,也會衝擊糧食安全,也有廢棄物污染問題。」

鄭一青建議台灣決策者,農電共生、漁電共生不宜操之過急,必須謹慎規劃;她舉例並建議,在歐洲已立法在2029年的新建築都要有太陽能板,在能源轉型上,可在屋頂或立面建築來搭建,或像日本的水庫型浮筏式光電板,而非朝英國全然放棄、中國未細思量的錯路走。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耗時4年參與漁電共生發展,她認為時至今日,任何利害關係人在發展漁電共生同時必須重視生態環境,藉由回饋在地、顧及地方利益,尋找地方發展,聰明地使用國土。

政府應強化跨部門溝通 產業永續應朝創造循環經濟價值

節能減碳必須從政府、企業與公民參與,Charter觀察台灣狀況,他認為從政府組織跨部會的橫向溝通不足,仍然是各做各,產業缺乏明確指標,距離民眾也很遙遠,Charter強調,即使立法,仍要有負責任的專責單位,並做好跨組織、跨領域的溝通,產業在重視永續目標同時,不只是如何處理廢棄物,而是如何創造循環經濟的價值。

全球警鐘響起 台灣必須加速腳步

當世界同時面對如疫情、戰爭與糧食危機,在氣候衝擊下的綠色浪潮與立法,藉由各種系統性的震撼教育,是否真的敲下警鐘、警惕並促進從政策面、產業發展到消費與生活習慣改變,台灣也應正視並加速腳步跟上國際情勢。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右1)邀請英國永續設計中心創辦人Martin Charter(左2)及英國永續創新設計實驗室創辦人鄭一青(左1)探討台灣如何從英國及歐洲實踐永續路徑。(張語屏攝)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最快2024年將開徵碳費 永續行動刻不容緩!飲食產業無法置身事外
魚塭上的電廠 到底是共生還是共爭?
食品飲料產業 2023年全球10大趨勢:重新定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