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03年經濟部前部長施顏祥首度引進觀光工廠理念,促成台灣傳統製造業轉型。但發展至今,因為觀光工廠的定義太過模糊,出現許多未經過政府評鑑但卻自稱觀光工廠的業者,因此經濟部應先將管理的根本建立起來,才能更有效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採訪・撰文=葉佩珒

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傳統製造業在面臨經濟環境改變、成本考量的考驗之下,生產線逐漸外移,造成台灣開始出現廠房閒置的情形。2003年時,經濟部前部長施顏祥首度引進觀光工廠理念,希望藉由製造業兼營觀光服務的方式,一方面解決廠房閒置的問題,一方面也讓產業進行二次發展並達到文化傳承的效果。然而,觀光工廠雨後春筍的成立,管理上不免也開始出現漏洞。

觀光工廠成長快 但卻有50%的食品類觀光工廠未通過評鑑

自2008年起經濟部導入評鑑制度後,全台觀光工廠的數目不斷增加,光是參與經濟部評鑑計畫的家數,全台每年就以10至20家的速度在增長,到2013年時全台通過經濟部鑑定的觀光工廠數便有105家,從6年內突破100家的速度來看,台灣觀光工廠成長規模不容小覷!


本表數據為向經濟部申請評鑑之觀光工廠數量,包括每年通過評鑑以及標章仍在3年效期內的廠商數。(資料來源:經濟部中部辦公室,《食力》整理)

然而,根據《食力》於網路上盤點、調查後發現2019年全台約有160家的飲食類觀光工廠,而通過經濟部認證的卻只有79家,那麼尚有81家為何也仍有多數自稱為「觀光工廠」呢?經濟部中部辦公室代理簡任技正兼科長雲瑞龍便表示,「觀光工廠」並非專有名詞,難以強制未通過經濟部評鑑的業者禁止使用觀光工廠的名稱,因此有時才會出現明明未經過政府評鑑但卻自稱觀光工廠的業者。

政府評鑑規則非所有產業適用!觀光工廠定義模糊,易遭誤會

若要申請經濟部觀光工廠認證,業者至少應具備擁有合法登記之工廠、開放製程供遊客參觀、觀光服務設施佔廠地面積符合規定等條件,並非適用於所有想要發展觀光工廠的產業,而經濟部的評鑑項目中還包括解說設施、產業文物、廠區空間規劃等評分項目,業者如想申請,尚需有預算來升級廠區以達到觀光目的。當業者因為成本考量或舊廠轉型困難,而選擇不申請政府評鑑時,因為廠區形式上仍與觀光工廠相近、但卻不具備政府評鑑標章,讓民眾在選擇國內眾多觀光場所時,也難以區分何者為真正符合法規定義的觀光工廠。

沒有工廠登記的觀光工廠 沒人管?

那麼這些未經過評鑑的業者又由誰來管理呢?雲瑞龍說明「針對坊間自稱觀光工廠但未通過經濟部評鑑的業者,經濟部將會進行訪視並強化輔導」,希望以協助的方式,來輔導符合觀光工廠評鑑資格的業者來參與評鑑,雲瑞龍表示經濟部也會請地方政府協助,針對未通過評鑑且以觀光工廠名義宣傳者進行輔導列管、確保消費者權益。然而,不管是經由經濟部評鑑、還是地方政府列管的對象,通常皆是有辦理工廠登記的業者,因此當不法業者若在未進行工廠登記下便私自進行觀光營運時,政府管理就容易出現漏洞,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群聚產業創新部經理蔡秀如對此表示,政府對於這些泛稱觀光工廠的業者都會定期進行稽查,若是遇到沒有工廠登記且並未被政府關注到的業者,通常便需要民眾的檢舉,加以協助政府進行調查。

經濟部不該只管評鑑 要管就要從根本管起!

有此可知,在「觀光工廠」一詞人人皆可使用且法規不具強制性的情況下,便容易會出現定義模糊不清的情形,甚至可能出現非法工廠經營觀光事業卻無政府單位管理的情形。若政府所給予的官方認證是對觀光工廠品質與公共安全的保證,那麼經濟部應將觀光工廠的定義確立,並將評鑑門檻再細分,將有合法產品製造加工、廠區,但具有觀光教育、產業文化價值且期盼或已發展成觀光工廠的業者納入管理,先求所有場域達到安全標準,再以評鑑做觀光工廠等級或品質上的區別,不僅能更全面的進行安全管理,也使部分業者不再介於定位模糊的尷尬處境之中。

延伸閱讀
怎麼讓觀光工廠不只是一次性消費?重視顧客體驗才能打造好印象!
觀光工廠如何創造品牌新價值?用「品牌再造十字架」起死回生!
是觀光工廠,還是參觀工廠? 在高度同質化競爭下做出差異,走出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