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法國人認為,吃得慢反而才能吃得少、吃得精。用餐速度放慢,好好享受同時共飲的時光,讓人有時間品嚐嘴中的滋味,身體也有餘裕感受「飢餓」信號何時消除。「慢食」不僅不會減低工作效率,反而能使人獲得更好的工作品質。

撰文=Karen Bakker Le Billon(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法國飲食準則:不論下廚或用餐,一切慢慢來,慢食即樂食

這準則看似簡單明白,然而意蘊深遠,因為它意謂著,如何吃、為何而吃對法國人來說,和北美人所認為的差別很大。營養不是吃食的主要目標。補充能量(感覺飽足)不是吃食的主要目標。個人健康不是目標,減重也不是。

「食物CP值」新定義:不是分量多少,而是有沒有樂在其中!

享受才是吃食的目標。狼吞虎嚥地吃,或擔心體重,或計算卡路里,記錄微量元素的攝取,或是在趕往某處的車上匆匆忙忙地吃,是沒辦法享受吃這件事的。飲食多樣化是該取向快樂的副作用(因為新奇食物也多半有趣,因而使得法國人快活),不是主要目標。目標是從食物中(所有的食物)獲得樂趣。吃得好無須引發罪惡感,吃食也無須是焦慮的活動。

對法國人而言,放慢速度品嚐食物,體悟與他人同食共飲的深刻意義,飲食之樂自然樂無窮。比如說,正午的一餐,是白天之中半神聖的活動。不管他們從事什麼工作(無論壓力多大、多麼忙碌、多麼吃力),法國人會刻意暫停下來,品嚐好吃的食物,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分享這一刻,好似全民集體大大地喘一口氣休息一下,然後再回頭跳進你爭我奪的現實生活裡。

兩名研究者(一個法國人,一個美國人)量秤巴黎和費城的麥當勞同樣套餐的分量。結果差很大,費城麥當勞的中薯比巴黎麥當勞的要多上72%。研究者也計算人們的用餐時間,巴黎是22分鐘,費城是14分鐘。

人人都該懂的「大人の食物鑑賞學」:聆聽身體信號,充分品味每一口

法國人在餐桌上做些什麼事:細嚼慢嚥,鑑賞食物,刻意「喊停」,時時聊天,笑話不斷(在麥當勞用餐的法國消費者很少獨自進食)。他們吃得很專心(這樣做的明顯好處是,在你掃光盤裡的一切之前,你的身體已經發出飽足訊號)。這是法式「慢食」取向的弔詭之處:法國人吃得很慢,所以吃得更少。

友人維吉妮解釋,吃得慢的優點在於幫助孩童(及大人)敏察飢餓感和飽足感。這是基於一種平衡感,換句話說,和適度原則有關:從自制而來的愉悅,基於對品質(而不是量的多寡)的鑑賞。我婆婆吃甜點的方式貼切地說明這一點:「我只要一點點就好,否則就沒辦法充分享受它。」

即便是餐桌上的用語也耐人尋味。法國人不說「我飽了」,而是說「我不再餓了」。法國爸媽會鼓勵孩子「吃到你滿意」。他們不會問「你吃飽了嗎?」,而是「你滿意了嗎?」或「你吃夠了嗎?」。

真正的食物才能滋養生命:法國人的「速」食「慢」煮心文化

我很好奇法國人吃多少速食,於是請薇若妮卡幫忙找一些統計資料。結果,美國人將近一半的伙食費花在外食上,在法國這類花費只有兩成,而且其中大部分花在孩子(和父母)在學校(公司)食堂吃的高品質餐飲上。

只要不是用恰當的傳統方式料理的食物,都被稱作「la mal bouffe」(壞食物、刻意帶有貶抑的詞)。法國人對食物的區分涇渭分明:唯有「真正」食物才被稱作nourriture(或aliments〔滋養品〕),其餘的多少都可疑。法國人尤其不希望他們的食物速速揮就即成(他們的假設是,快速煮好的食物想必是草率煮出來的,品質不佳)。

一家土生土長、頗受歡迎的法國版速食業,冷凍食品龍頭碧卡第(Picard),掌握到要「快」又要「好」的巧妙。它在巴黎中央區的門市比地鐵站還多。巴黎人會在碧卡第門市買東西,但他們上那兒買的是蛙腿和碳烤鴕鳥肉。即便「速」食也是「慢」煮出來的。

延伸閱讀
為什麼法國料理能成為精緻美食的代名詞?法國大革命功不可沒!
「法國製造」的安全保證!發展逾百年的法國食安體系
為什麼法國兒童從小就能上餐館?飲食文化大國的饕客養成術

內容來源=《法國餐桌上的10堂食育課:教出愛吃、懂吃、不挑食的健康孩子》,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