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8年12月18日辦理「2018年食品安全管理檢討會議」,其中針對「學校午餐聯合稽查專案」執行成果進行說明及檢討,稽查結果大致較2017年進步,其中偏鄉學校的經費資源及4章1Q食材取得來源是未來需改善的重點。

整理=編輯部

校園午餐的3個核心要素分別是:營養、美味、安全,為了讓學生吃得安全健康,農委會與教育部推動國中小營養午餐使用「4章1Q」國產可追溯食材,但是部分偏鄉學校取得食材有困難,教育部在2018年12月18日「2018年食品安全管理檢討會議」上表示,農委會及教育部目前已透過輔導偏鄕在地青農或小農契作,供應附近學校午餐食材,試辦不同之食材供應模式,並媒合學校附近農民取得4章1Q資格,以利偏鄉學校取得食材。

至於「安全」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提供給《食力》的資料統計,2013到2017年的食品中毒通報案例數量約在14至23件之間,人數則約在200到650人之間,5年來平均每年國小的食品中毒學童數約493人。這5年度合併計算,最常見的食品中毒原因則分別是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計12件761人、諾羅病毒(Norovirus)12件378人、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3件105人。

為了加強落實食安五環政策,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邀集衛生福利部、農業委員會、教育部、環境保護署等各食品安全相關部會於2018年12月18日辦理「2018年食品安全管理檢討會議」,其中針對「學校午餐聯合稽查專案」執行成果進行說明及檢討,提出後續政策推動之參考。

「學校午餐聯合稽查專案」主要以三大面向進行稽查,包含:教育單位驗收流程、人員及食材登錄情形;農政單位驗收生鮮食材使用「4章1Q」之符合性、可追溯性確認, 並視情況抽驗生鮮食材;衛生機關驗收學校及團膳業 作業場所衛生安全,以及午餐成品與半成品之食材衛生安全管理。

2018年學校午餐聯合稽查實際執行數共有497校的自設廚房及38家團膳業者。在作業流程及食材登錄的項目中,超過9成的單位都符合稽查標準;使用4章1Q的情形,則有73間學校及3家團膳業者不符合標準;抽驗食材藥物殘留檢測結果,有97間農產品及2件畜產品不合格。而根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的GHP查核結果則有82.62%的單位初檢合格,其餘17.38%的單位在複查後也都合格。

教育部也根據稽查人員查核的結果進行檢討,大多數的單位都符合稽查標準,且較2017年進步,除了要加強協助偏鄉學校取得4章1Q食材之外,還仍須改進的部分是偏鄉學校須挹注經費,減少城鄉差距。

教育部表示,在財政方面,離島或偏鄉學校辦理學生午餐成本負擔高,教育部每年編列經費補助弱勢學生午餐,並挹注經費提升學校午餐軟硬體設施及偏鄉小校廚工薪資等,後續將持續透過大數據分析及専業訪談蒐集相關資料,研訂合理的學校午餐價格機制供縣市及學校訂價參考。

食安問題不僅存在街頭或餐廳的餐食中,學童的營養午餐也是每天影響數萬人的食安重點,政府不僅需要維護孩子吃得安全,更可以透過每天的午餐帶給孩子飲食教育,衛生、營養、美感等都涵蓋在一頓午餐之中,透過不斷地檢討與改進,也可以促進城鄉的學童獲得平等的餐飲環境。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安全爭議】校園午餐沒有想像中安全!食品中毒年年有!
【食聞】台東成功農會輔導在地生產 供給偏鄉學校午餐食材
讓孩子不僅吃飽、吃好還要更懂吃! 校園午餐必須融入飲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