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過去魚料理常見於家庭與傳統市場,但近年因冷鏈進步與本土食材意識抬頭,魚料理逐步邁向品牌化、連鎖化。不論是沙鍋魚頭、虱目魚、鰻魚或酸菜魚,各地業者積極整合產地與創新經營模式,讓魚料理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新主力,也為漁業轉型帶來契機。

台灣四面環海並且漁產豐富,澎湖、金門、馬祖都有不錯的漁產業規模。但有趣的事,早期台灣的連鎖品牌,較少訴求以魚料理為主,多半是特色小店或餐桌上的一種菜色。另外我身邊也有不少人小時候,因為怕魚刺而不喜歡吃魚,或是長輩只吃處理好的魚肉料理。

以往魚料理多數存在於市場與家庭之間,到了職場上則發現,能夠服務將魚刺和魚肉分開的技術,會受到長輩們的肯定。可見魚料理不論是作為餐廳的特色料理,還是獨立成為一個品牌的核心產品,都有相當的發展潛力。

餐飲創新帶動魚料理品牌化轉型

「因應關稅變局,國產魚需轉型」一文指出,餐飲創新是重構國產魚價值的重要一環。近年來,隨著冷鏈物流技術進步、本土食材意識抬頭,也越來越多餐飲品牌成功將魚料理推升至「主菜地位」,並發展為全台知名的連鎖店。

不少老店品牌轉型,像是嘉義的林聰明沙鍋魚頭,其招牌大頭鰱魚頭搭配沙茶湯底,燉煮形成厚重卻回甘的風味,近期進駐台北101美食街,進一步擴大品牌版圖。除了內用餐飲外,也推出多款冷凍商品與聯名禮盒,像是泡麵、即食調理湯包、限量禮盒等,將地方小吃轉型為全國性品牌,並且具備外銷潛力。

來自高雄永安區的永安集團,以其自有養殖場、加工廠與品牌「永安魚舖」為主體,推廣虱目魚、海鱸魚、石斑魚、午仔魚等在地魚種。產品涵蓋即食冷凍魚排、魚鬆、魚湯、魚便當與風味料理包,通路包含農漁市集與超市通路。集團品牌的MD創作料理、Blue Fish Bar及築地銀章魚燒,則以多元的方式來推動餐飲產業。

鰻魚轉向內需市場,品牌與通路多元發展

而國人喜歡到日本吃的鰻魚,也展現品牌再地化的趨勢。台灣是全球重要的鰻魚養殖基地之一,其中相當高比例外銷至日本。但隨著日圓貶值、原物料成本上漲、日本自產率提升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業者開始轉向台灣內需市場。

目前在台灣的鰻魚料理市場中,既有本土老牌業者的轉型與退場,也有來自日本的品牌到台灣開店,提供正統日式鰻魚飯體驗。若未來能導入更多品牌推廣、以及冷鏈技術,台灣鰻魚料理將有機會成為家庭餐桌的新寵,也讓鰻魚產業從出口導向轉型為國內日常食材。

刁民酸菜魚品牌主打改良川味酸菜魚,選用烏鱧魚搭配酸香湯底與現點現煮模式,強調豐富口感與用餐體驗。因為商圈拓展策略明確,從台中逢甲起家後,相繼進駐台北、高雄、新竹巨城、新北等地,並規劃擴展海外市場。較可惜的是台灣養殖場空間有限,另外也到中國、越南開發契作魚池,確保產量與品質。

聚焦產地整合與ESG養殖,打造台灣魚料理新主力

從地方小吃到國際品牌,台灣魚料理正在翻轉,同時台灣漁業未來發展,若能持續整合產地資源、創新品牌營運能力並搭配通路策略,則會有更好的升級機會。進一步建立標準化製程與冷鏈配送,並擴展新型態百貨與商圈通路。

從更多餐飲品牌選用台灣在地魚種開始,未來若結合ESG養殖、溯源制度與永續海洋保育,台灣魚料理不僅可實現農漁經濟升級,更可轉化為代表台灣飲食文化的「新主力」,也讓國際旅客和B2B買家,更多的關注台灣的魚產業的獨特價值。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餐飲品牌現代化,台灣魚產業的機會與升級》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為何台灣漁業遭中國封殺、大宗水產經濟命脈只能任憑宰割?
水產養殖代替捕撈真的永續嗎?澳洲業者發現「魚粉」是永續漏洞 他們如何改變?
飲食產業應兼顧經濟與生態 生物愈多元才能守護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