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世界那麼大、海上航道何其多,台灣大宗經濟水產品卻因長年倚靠出口中國,2022年在中國一聲禁令之下,8成以上原本要輸往中國的漁獲,有如箭在弦上、卻無處可發,只能滯留在國內漁池裡,啃噬漁民的養殖成本、也擠壓國內既有銷售市場,這樣的困境又該如何解脫?

採訪·撰文=張語屏

2022年台灣分別在6月、8月及12月,因中國分別以不符合檢疫與註冊申請文件標準,陸續禁止進口相當仰賴外銷到中國的台灣水產品。當消息一出現,國內養殖與遠洋漁業特別是石斑魚、午仔魚,以及遠洋捕撈的魷魚相關產業,無一不感到人心惶惶。

中國一封殺 直接衝擊大宗輸中漁獲85%產值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數據,台灣在2021年漁業總計約有97.6萬噸的產量、總產值約為779億,外銷產量占比近7成為68萬噸,產值為517億。而在外銷漁獲中,出口到中國的水產品占22%產量,約14.8萬噸、產值為90億,因為中國禁令,直接衝擊到輸中產值最高的魷魚、石斑魚和午仔魚等產業,平均約達8成的輸中產值比例,2023年預計影響超過70億的產值。

半年內突然檢出禁藥、註冊文件不合規定 台灣漁業真有問題或遭受貿易障礙?

輸中禁令在2021年12月31日先是出現在中國海關總署官網頁面,因廈門海關檢驗出2家台灣養殖業者輸往中國的活石斑魚,含有隱性孔雀石綠、隱性結晶紫等禁藥,先以一行公告聲明暫停受理相關養殖漁場,卻也是預先敲下輸中水產的警鐘。

在2家石斑魚業者被禁止進口中國之後,漁業署嚴加檢疫全台養殖場,也向中國提出石斑魚禁藥零檢出的結果,然後中國在2022年6月10日仍以網頁公告:3天之後(6月13日)不再進口台灣所有石斑魚。爾後則是陸續於2022年8月禁止白帶魚、竹莢魚,2022年12月同樣以因註冊申請文件不符規定,全面暫停進口所有台灣水產食品。這一連續數月內禁止絕大多數的台灣水產品的大動作,引起台灣漁業界一片譁然。

時間回溯到2021年4月12日,中國其實已事先公告了新版「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要求全球輸入中國的食品都須從2022年1月1日起,依規定申請註冊,否則不能出口到中國。然而根據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台商財經法律顧問袁明仁發表的兩岸經貿對策所述,新版規定細則並不明確,而之前僅針對部份高風險食品,例如特定魚肉類、乳製品、燕窩及燕窩製品和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生產商才有註冊的義務。

而中國在2021年10月13日另外臨時通知台灣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必須在2021年10月底前,以包裹寄送推薦業者紙本註冊資料到中國海關總署,當時在半個月內食藥署緊急設置諮詢窗口,同時和農委會、經濟部及相關公會辦理說明會。雖然趕在10月底寄出包裹,隔年的2022年,中國仍然全面禁止進口台灣水產品。

中國突襲式地祭出封殺令,首要除了檢視台灣水產品養殖環境安全疑慮,也需推衍主要輸中水產產業的時空背景與實際情況,有哪些產業偏重的徵兆,否則為何一遭中國封殺,便宛如斷送經濟命脈。台灣水產品的產銷供給狀況,為何如此依賴中國市場,同時也難以立即轉移到其他國家通路?原本輸中的水產又該何去何從?滯留在台灣原地的大量漁獲,對於既有國內銷售的水產品,又有哪些隱憂和衝擊?

尋找化危機為轉機、重振旗鼓的契機

當台灣大宗水產品外銷輸中被禁,加上俄烏戰爭影響之下飼料成本高漲,也反映了大宗水產事業供應鏈過於安逸與被動,雖然事發突然,卻也只能任憑宰割。

從檢疫標準到註冊新規定,涉及眾多上下游產業,影響層面從生產者擴大到進出口貿易商,同時全需經由食藥署做為窗口,拉高整體人力、包裝印刷、貯藏、物流、檢疫等成本,也拉長所有食品出口前置時間,將影響供貨貿易合約規定,在許多不確定之下,可能面臨斷供違約,對於生鮮食品產業影響甚鉅。

而國內從產地零用藥及合法用藥推廣、校園午餐納入石斑魚、強化冷鏈加工能量、產業補貼到拓展外銷市場的的政策措施,短期內皆難有明顯成效。因此產業與政策能如何相互配合與監督,既能產生短期誘因、也有長期利基點,從受害者身份成為突破困境的領航成員走出受困的泥沼,將是台灣漁業在2023年必須面對的新挑戰。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產地實況】水產品被中國驗出禁藥?重新檢視供銷環節為何淪為制裁把抦
【滯台危機】魚賣不出去、錢進不來!留在台灣限時特賣又有何問題?
【拓銷難題】水產輸中卡關 轉移外銷市場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