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本的食農教育深耕多年,不僅於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成為世界第一個將食慾入法的國家,更將「食育」二字深植日本國民心中,成為一項生命全程教育。

採訪=林玉婷、李依文、羅璿
撰文=李依文

同樣是島國,日本的食育不只成功立法,更是將這件事情深植日本國民人心,一切的起源來自於強健日本農業經濟體系的決心。

日本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身為全球第一個將食育入法的國家,過去將近16年的時間裡,已成功將食育這顆種子埋入日本國民心中,並成長茁壯成整個日本民族的「基因」。

為了強健國力 食育成為國民DNA

對日本來說,所謂的食育,不只是飲食教育,而是在整個生命歷程中,都能透過具備飲食的相關知識,具有更多「選擇」飲食的能力,讓日本國人透過食育,都能擁有健康的身心靈。

為了系統化推進食育進程,日本隨著社會環境變遷和每年的執行成效,每5年檢討與調整食育推廣方向,訂下「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並且每年發表食育白皮書。在2011年第2次修正時,發現國內有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問題,因為糧食自給率與地方農業發展有著絕對的關係,放大來看也就是整個日本農業經濟體系正在衰弱,糧食安全堪憂,因此修正方向更注意地產地銷的推廣,雖然遲至今糧食自給率的問題都尚未被解決,原因來自於環境變遷速度太快,但日本並沒有因此而氣餒、持續推動了10年,然後在2021年5月28日最新公布的第4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中,將環境永續的概念更加深。

日本在2005年即通過《食育基本法》,成為全球第一個將食育入法的國家。

第4個5年:更在地、邁向永續

在2021~2025年第4次食育推進基本計畫中,日本結合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促進支持可持續生產消費的飲食教育,希望「學校供應更多在地食材」、「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地與生產者的意識」以及「提升國民對於環境的意識」,並擬定新的追蹤指標,包括希望「學校營養師在校提供與在地食物有關的指導次數」能從2019年的平均一個月9.1次提升到2025年12次或以上、「選購農作物以及食品時會考慮到產地與生產者的國民比例」5年內達到8成(2020年為73.5%)、選購農作物以及食品時會考慮環境的國民比例達75%以上(2020年為67.1%)等。除此之外,「更均衡的飲食」以及「料理文化傳承」兩項願景分別也加上新量化指標,包括鹽攝取量降低、蔬菜與水果攝取量提升,和國民每月更頻繁的鄉土與傳統料理的進食次數。日本15年以來,依然希望讓國民持續認識在地飲食與文化,深化地產地銷,且每年朝此願景增訂更精準的指標來追蹤成效。

面對本國糧食體系與飲食問題,才有機會改變

「每一個國家,其實都有自己的飲食問題,需要自己去面對與解決。」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說。

日本立法前的國內評估調查就發現,在地農業體系正處於衰弱的狀態,而在地農業的衰退牽動的是整個國家的農業經濟體系,怎麼強健糧食體系也就成為了食育首要目標,要強國要靠的就是國民的力量,而這也是為什麼食育必須成為日本國民教育的原因。

所以日本食育能夠一路從在日本國民心中深植,到整個農業社會體系發展復甦,主要成功的原因來自於日本發現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是整體農業體系的衰弱,與日本人民隨著社會變遷、疫情影響等飲食習慣不斷在改變,若是農業經濟崩塌,人民連基本飲食都不健康,怎麼強國?

「日本值得台灣借鏡的就是,了解自己本身的問題,而不是一昧地抄襲國外的食育執行層面。」張瑋琦在過去10年間不斷的在食育領域試著告訴大眾,台灣需要看見自己的問題,從問題下手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當食育成為生命全程教育,才會成功

日本食育執行的內容是在地農業、季節教育、環境教育等,且逐年因為環境變遷及人口組成的狀況在做調整,就如環境永續的比例不斷再增加。看似範圍很廣,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林如萍表示,「日本在做的是生命全程的教育。」,食育並不只是針對某些特定族群,它應該是人類一生都應該去重視並落實到生活層面的教育。

「いただきます。」這句話配上雙手合十的向眼前餐桌上的食物鞠躬,這個畫面不管是在日劇裡或是現實的日本生活中,隨處可以在任何不同類型的人身上看到,台灣最常翻譯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開動了。」但旅日文化教育觀察者、擁有日本食育師證照的蔡慶玉笑著說,這句話在日本古語中真正的含義其實是「謝謝食物,謝謝天。」這也是日本所有小朋友在上托兒所會學的第一句話。

蔡慶玉在家庭飲食上,不時更換不同縣市的米,讓孩子知道不同品種、產地都會賦予米不同的風味,就算是最基本的米食也不應該只是單一的選擇。(圖片來源:商周出版提供)

不是單向學習,而是用食物來教育

日本的食育是一種生活教育,而非高等教育,原因是因為實際在生活上,選擇飲食靠的是生活常識,這也是食育與人最貼近的關係,才是真正影響一個人在選擇食物的結果。

台日之間食育教育究竟哪裡不一樣?日本注重的是生活教育,台灣多仍停留在農田體驗。蔡慶玉笑著說道,日本的孩子們會在不同的年齡去到不同的食品相關場所,好比日常常見的超市,體驗的內容從分裝肉類的作業到食品標示的判斷。這是日本的食育,也是生活教育,用「食」物來進行教「育」。

總結來說日本的食育之所以能夠成功,且即使立法後,對於人民實質上的生活與第一線人員執行時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原因都是來自於對食育方式及態度。日本重視的是融入生活,而不是增加一門需要學習的「學科」,「一切都要秉持著『順』的原則,才能推行成功。」蔡慶玉認真的說,而這個「順」字,指的是順應生活,順應人民原有的習慣等,順應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結構體系。

2020年,疫情下的新常態食育推動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打亂了原有的生活模式與食育推動型態,但日本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不同的單位各自理出彈性的應對,學校即使停課,也採用線上系統來掌握孩子們在家的飲食狀況,民間飲食協會與營養相關團體,也利用線上資源提供許多飲食預防傳染病的資訊,以及宣導在家自煮的重要性等。
從日本各方的努力都顯示,食育推動並沒有因為疫情造成的不便、環境劇烈的變遷而停止,因為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已經是重要的生活習慣,不會停止、只會想辦法做得更好。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立院三讀通過《食農教育法》!中央將編列經費於全國推動食農教育
行政院拍板追加15億!鼓勵地產地消 5月起提升3章1Q獎勵金每餐4元
灃食「營養5餐計畫」深耕嘉義!「食育教室」讓學童直呼:好想學飲食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