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農教育法》於2022年4月19日正式完成三讀程序,未來將由中央編列經費,於全國推動食農教育,此外,政府也將輔導研發、製造、銷售以在地生產之農產品為主要原料之食品,鼓勵地產地消。

整理=謝承學

根據2021《食力》食育力城市大調查,問及「是否認為學校需推廣食農教育(如:健康飲食觀念、校園農場或烹飪課程)?」,有超過8成家長認同應該在學校推廣食育,顯示大多數家長都認同校園食育的必要性。

台灣在食農教育已推廣多年,無論是民間團體由下而上的努力或是中央、地方、學校各自推動,然而,台灣的食農教育始終因為缺少法源依據,導致各部會在執行上難以跨部會整合,地方也因為執行沒有預算來源,推動力道難以持續,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界紛紛期待能有中央層級的食農教育相關法規,讓食農教育推動更系統化。

歷經多年討論 《食農教育法》終於三讀通過

《食農教育法》在朝野高度共識及各界期待下,於2022年4月19日完成三讀程序,賦予台灣推動食農教育之經費及法源依據,有助於公私部門及全國民眾共同推動及響應食農教育。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行政院在2021年5月通過「食農教育法」草案,並函請立法院審議,於同年12月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完竣,才能於4月19日完成三讀程序。

《食農教育法》將部門協力、地產地消、獎勵及預算等予以法制化

《食農教育法》共計20條,將公私部門協力、糧食取得、地產地消、多元推動管道、獎勵措施及寬列預算等均予法制化,重點說明如下:

1、設立食農教育推動會:由農委會作為行政幕僚,整合各部會、學者專家及民間團體,共同推動食農教育,每年至少召開二次會議。

2、國民穩定取得糧食:在全球貿易自由化、氣候變遷的時代,易發生糧食供應不穩定及價格劇烈波動,政府應致力於國民取得價格穩定、安全、營養且足夠的糧食,使國民免於挨餓,並強化國民對於台灣農業及農產品之認同、信賴及支持。

3、增進國民健康:培養國民食農素養,建立均衡飲食消費觀念及習慣,政府應依人民各年齡層以及不同宗教、區域、族群、文化飲食習慣之營養及飲食建議攝取基準,推廣食農教育。

4、支持在地農業:用全民力量支持在地經濟及農業發展,政府機關(構)、公營事業機構等辦理各類會議及活動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或以其主要原料之食品。

5、推動地產地消、減少食物浪費:政府應輔導研發、製造、銷售以在地生產之農產品為主要原料之食品,鼓勵標示原產地至縣市或鄉鎮名,並優先輔導食品業者、餐飲業者實踐在地農產品消費、減少食物浪費、食材減量及減少剩食。

6、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連結:鼓勵有意推動食農教育之團體,利用在地食材供應團體膳食、提供農業生產及國產品消費資訊;並鼓勵國民參與農林漁牧業生產至飲食消費過程之各種教育活動,協助各級學校及幼兒園優先參與食農教育課程活動,瞭解農業生產方法、農業科技與研發、農業知識、農業生態環境、友善生產育養及畜牧等農法基本知識,及慣行農業與友善生產方式之差異。

7、寬列預算:主管機關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寬列預算,積極推行食農教育相關事項。

食農教育法涵蓋農業永續、糧食安全,促進全民共同參與

農委會表示,《食農教育法》包含農業永續、糧食安全、農產品價格平穩、全民生活及飲食等相關議題,農業經營擔負提供穩定安全農產品之責任,在地經濟及農業發展需全民支持,為提升國人對農業及糧食生產系統的知識和對農業重大議題的瞭解,期待食農教育的概念能深入全民生活,成為每個人生活的實踐,注重個人健康飲食,支持國產農產品,促進在地經濟及農業之發展。

農委會說明,未來將積極推展食農教育各項工作,並與各中央部會合作,偕同各地方政府,透過橫向串聯以及垂直整合,引動民間非營利組織及各公民團體共同推動,促進全民共同參與。

有法源才有依循方向,專法通過成為食農教育推廣里程碑

而在有確切法源依據下,就能改善目前僅能以補助方式鼓勵使用在地農產的問題,由《食農教育法》規範以在地優先的採購原則,一方面,由消費教育下一代,讓他們認識台灣農業、飲食文化,另一方面,台灣在地農產品也非常需要保護、支持,在《食農教育法》的三讀通過下,可以說是台灣食農教育推廣的里程碑。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獨家榜單揭曉!台灣首次22縣市食育力總盤點
學校應該推食育嗎?8成家長有期待,但9成營養師認為人力不足
22縣市食育推廣僅約4成民眾滿意!體驗機會不夠、場域不足是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