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孩童的挑食可能只是程度較低的「食物恐新症」,只要適度通過6個對策,耐心陪伴孩童一起進食並認識食物,不僅能有所改善,也能預防因食物恐新症所帶來的潛在健康威脅。

身為媽咪,絕大多數的人恐怕都曾為了孩子挑食感到困擾,甚至還有媽媽粉絲在我的FB裡留言大嘆苦惱:「我的孩子這也不吃那也不吃,真難搞!」然而,孩子的挑食,可能只是因為對未曾接觸或不尋常的食物產生恐懼、接受度較低的關係,即所謂的「食物恐新症」。

什麼是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其實是人類保護自己的自然機制之一,早在人類演化時,為避免受傷、生病便會選擇不亂吃,以防可能有害的食物下肚導致產生中毒危險。因此,小孩對於和目前飲食習慣不同的新食物,或不熟悉的食物會感到害怕,或者不敢、不願意嘗試,是可以理解的。小孩氣質不同也會對食物的接受度不一樣,基本上,若對6大類食物的接受度都算高,只有特定的少數食物不吃,爸媽就不用太過擔心孩子的營養攝取和健康情形,一般人不愛吃的食材少於5種都是很正常也是常見的!

那麼,這和挑食有什麼不一樣嗎?通常有食物恐新症者不願意食用的,大多是他們感到陌生的食物,並且是在還未嘗試的情況下便排斥某種食物;而挑食的人無論是面對熟悉或不熟悉的食物,都會出現抗拒進食的行為,會因為外觀、味道、質地或氣味而拒絕某些種類的食物,或只願意吃某些特定的飲食。

不及早矯正,恐增加第2型糖尿病風險

目前發現嬰兒對新食物的恐懼程度最小,2~6歲則是食物恐新症的巔峰期,也正是兒童形成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假使孩子在這個階段無法改善恐新症,可能會影響將來他們對食物的選擇,降低飲食的多樣性以致營養攝取可能不夠充足。尤其是在水果和蔬菜這兩大類食物上,會出現食用較少的情形。

除此之外,食物恐新症或許還會引發某些疾病。一項追蹤長達7年的芬蘭研究發現,食物恐新症將使整體飲食品質變差,患者在蛋白質、膳食纖維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可能較少,而飽和脂肪和鹽分的攝取較高,導致與慢性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增加,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因此若能觀察並改善孩子在兒童時期出現的不良飲食行為,有助於盡早預防未來潛在的健康問題。

2~6歲是兒童食物恐新症的巔峰期,也是形成飲食習慣的重要時期,觀察並改善孩童時期出現的不良飲食行為,有助盡早預防潛在健康問題。(圖片來源:李婉萍的營養天地提供)

減少恐懼、熟悉新食物!試試這6招飲食對策

根據每個孩子的氣質、生長環境與基因(是的!有研究指出遺傳和食物恐新症間具有高度相關性)的不同,發生食物恐新症的程度高低也不一樣。避免食物恐新症將來演變為挑食,不妨透過以下技巧提升幼兒對食物的「熟悉度」!

1、先從少量嘗試開始

初期吃多少不強求,即使是吃一口試試都可以,願意吃和食材的多元性最重要,等孩子可以接受後再漸次增加即可。

2、一試再試

反覆給予,讓小孩盡可能嘗試。這次不成,就再試一次!曾有研究指出一般小孩在接觸新食物時平均需10~15次、多的則到30次,才能降低對此食物產生恐懼的狀況。

3、改變食物型態

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提供食物,例如把紅蘿蔔切成花型或小圓球狀;或者改變烹調方式,像是不吃苦瓜但喝苦瓜雞湯,不吃紅豆湯但吃紅豆冰棒。

4、避免賄賂或威脅

大人不宜使用任何獎賞或懲罰手段,比方說「吃完才帶你去公園玩」、「不吃等下就不准玩玩具」等等。假使孩子是為了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進食,可能造成他們對這種食物更加討厭。

5、和小孩一起吃

孩子對飲食的挑選,和爸媽極有關係!當孩子看到餵食者或父母也在吃某種食物,甚至帶著愉悅表情時,較容易產生興趣並熱衷於嘗試。

6、讓孩子參與食物的製備

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所具備的能力,讓他們協助備餐,例如清洗、剝皮或用安全刀具切割,藉著體驗動手做的樂趣引發食用動機。

7、食農體驗教育

在家帶孩子簡單種種豆芽菜或香草植物,假日到農場或產地進行體驗,了解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真正讓他們接觸、認識,比起大人說再多次都有用。

如果在努力過後,小孩實在是不喜歡某種食物,建議爸媽也別太焦慮,利用同類食物做代換,也能攝取到一定程度的營養。針對寶寶與幼兒的餵食,爸媽也應多留意孩子用餐前後的狀況,觀察他們對特定食物是否存在過敏反應。

父母可以與孩童一起準備和進食,在少量開始後多次慢慢嘗試,都能在提升幼兒對食物的「熟悉度」上有所幫助。(圖片來源:李婉萍的營養天地提供)

【本文獲李婉萍的營養天地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小孩不吃怎麼辦?6技巧克服「食物恐新症」,避免養出挑食兒,歡迎追蹤李婉萍的營養天地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小孩挑食該怪誰?研究發現:嚴厲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挑食!
食育是素養教育也是文化傳承!不只在校學、更要終生學
救救難吃食材的刻板印象!打造讓你愛不釋口的美味關係

參考資料

▶Cooke, L. J., Haworth, C. M., & Wardle, J. (2007).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food neophob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6(2), 428-433.
▶Sarin, H. V., Taba, N., Fischer, K., Esko, T., Kanerva, N., Moilanen, L., … & Perola, M. (2019). Food neophobia associates with poorer dietary quality,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increased disease outcome risk in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in a metabolomics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10(1), 233-245.
▶Perry, R. A., Mallan, K. M., Koo, J., Mauch, C. E., Daniels, L. A., & Magarey, A. M. (2015). Food neophobi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et quality and weight in children aged 24 months: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2(1), 1-8.
▶ Birch, L. L., McPhee, L., Shoba, B. C., Pirok, E., & Steinberg, L. (1987). What kind of exposure reduces children’s food neophobia?: Looking vs. tasting. Appetite, 9(3), 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