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意付費餐廳不是為了施捨食物,而是培養人們「付出之心」的地方:餵飽他人,同時也讓客人有機會去餵飽另一個人。

撰文=蘇楓雅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曾經說過:「慷慨歡迎他人,並分享一些食物,不但令我們不再貧窮,還會變得更富有。」自古,用餐一直是跨越隔閡及身份差異的最佳橋樑,也是普遍表達謝意的方式之一,而你是否聽過用這種理念經營的「隨意付費餐廳」(Pay What You Want/Pay As You Feel)呢?顧客可以自由點餐、填飽肚子,並且依自己的經濟能力或針對餐飲的滿意度來付錢,包括不付一毛錢也沒關係。

珀斯的「豐食女神」
澳洲西澳的首都珀斯(Perth)有一間「豐食女神Annalakshmi」,全年無休提供美味多樣的印度素食午餐及晚餐。光顧的民眾唯一需要具備的資格就是空肚子,不用信用卡訂位,也沒有著裝標準,「豐食女神」歡迎每一個人進來享受用愛心烹調的好食物;不管荷包扁或飽,大家都有得吃,餐廳不會批評你付多少錢。

在此享用一次晚餐,就能看見澳洲的多元移民文化:結束齋戒月的穆斯林、猶太人、做生意的、口袋空空的,全在同一屋檐下享受相同的食物。樂捐和義工是主要營運架構,2013年遇到資金危機,也是透過常客發起的社群網站捐款活動,才順利度過難關。這裡並不是免費的施捨廚房(soup kitchen),而是培養人們「付出之心」的地方,用食物力行印度教最崇高的善行—餵飽他人,同時給予客人去付出、去餵飽另一個人的機會。最特別的是,餐廳還設有歌舞表演,藉此分享印度文化。

墨爾本的「扁豆國」
對墨爾本而言,「扁豆國Lentil As Anything」是隨意付費的代表,最知名、歷史也最久;「扁豆家族」(lentil family)目前有4家分店,包括雪梨。「扁豆國」17年來用信任、愛及溫暖的食物,排除種族、文化、宗教的差異,努力串連社區裡的移民人口。同樣地,它也吸引了各式各樣的顧客:來談生意、約會、家庭聚餐的,旅客和流浪漢占更多數,還有需要新朋友或幫助的人。基於歷練,「扁豆國」的組織力更強、實踐的活動更多,其中包括兩塊自給自足的有機都市菜園、舉辦工作坊的場地、販賣週邊商品的網路商店、工作實習計劃、藝文表演共享、學校戶外教學節目等,每一種項目都歡迎群眾志願的投入,不斷為「扁豆家族」注入生命力。此外,它的服務範圍也擴展至外燴和外送。

據2017年6月發表的「影響力報告」指出:120位義工為社會創造出近15萬澳幣的就業勞動價值;4家分店在一個盛夏週末共端出了1萬份餐點;創立「食物無國界Food Without Borders」把可食垃圾變成廚房食材;「隨意付費+志工+善款=約260萬澳幣=更多的社會安定價值」;一天超過1800份餐,一年超過1000名流動志工。此外,每個星期還會看到慈善機構,扛著10幾公斤的米或扁豆送進店裡。

英國的「垃圾變食物咖啡廳」
在英國,則有「垃圾變食物咖啡廳」(The Real Junk Food Cafe)讓消費者隨意付費。2013年12月,專業廚師史密斯(Adam Smith)創立了「垃圾變食物計劃」(TRJFP),目的在於透過專業人士與行動主義者的聯手,將超級市場預計要丟的可食垃圾變成飽足的ㄧ餐。TRJFP施行的策略是透過協力合作,而不是開設自己的餐飲店,任何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可以寫信給TRJFP共創一家「垃圾變食物咖啡廳」。

來自食物銀行、餐廳、咖啡館、食物攝影師、活動及宴會的多餘食物,都可以捐給TRJFP,目前全球有49家合作的咖啡館,網絡擴及蘇格蘭、柏林、法國及澳洲。另一點不同的是,「垃圾變食物咖啡廳」能讓顧客用貢獻技能來代替現金支付自己的餐點;最重要的是,激發整個社群去思考自己對待食物資源的價值觀。

在快跑式的社會步調及資本經濟體底下,社交焦慮症、對人不信任、批判分別心、金錢困頓等時時束縛著各個角落的現代人,也許「隨意付費餐廳」會是一個讓人稍作喘息的渡口:透過食物的施與受,同坐在餐桌前重整你我之間的良善關係,讓肚子的飽足填補內心的安全感,開懷接受他人的幫忙,同時積存自己下次回來幫助另一個人的力量。最棒的是,只要吃,就能幫忙解決世界的可食垃圾問題!


延伸閱讀
即期食品的春天 英國首間續食超市開張!
剩食別丟棄!看看國外正夯的社區冰箱拯救食物
丹麥剩食超市再開分店 帶動搶救剩食行動

參考資料
Annalakshmi餐廳
Lentil As Anything餐廳
TRJFP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