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透過育成適合北部氣候且高產的大豆新品種「桃園1號」、建立降低耗損率的大豆乾燥調製技術,以及開發大豆脆果加工新技術,不但增加了大豆加工可利用性、提升附加價值,更能影響農民日後收益。

整理=編輯部

北部地區大豆主要為秋作栽培,冬季東北季風伴隨霪雨侵襲之低溫潮濕環境,以致平均公頃產量僅約1300公斤、乾燥調製損耗高且產品附加價值有待提升等問題,使產業發展受阻。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園場)透過耐候高產新品種育成及乾燥調製技術建立,以提高產量、降低損耗進而增加農民收益;並建立大豆脆果加工新技術,增加大豆加工可利用性以提升附加價值等科技研發成果的應用,期待再創產業發展新契機。

桃園因應稻田轉作政策 成為國產大豆新產區

新竹以北原本並非為大豆傳統產區,桃園場因應「大糧倉計畫」、稻作4選3、大區輪灌制度等提高糧食自給率、休耕地活化、稻田轉作等產業輔導措施的推行,建立北部地區大豆綜合管理栽培技術,並自2015年起合計辦理27場講習及機械化栽培觀摩會進行技術擴散,農民栽培每公頃平均產量由800公斤,提升至1300公斤,大豆栽培由不可行轉變為可以種植。栽培面積自2015年59公頃成長至2018年530公頃達高峰,4年間面積增加8.9倍,2019至2021年則每年平均維持在450公頃左右,目前產業發展稍有停滯。

新品種「桃園1號」早熟高產 希望解決產業停滯困境

北部地區大豆栽培輔導初期,桃園場即對產業遭遇的問題加以因應,包括自2016年起,透過雜交育種,歷時7年,育出全台灣第一個適合北部地區環境栽培之大豆(黃豆)新品種「桃園1號」,具有中早熟(生育日數春作108日,秋作98日)、高產(春作2040公斤/公頃、秋作2450公斤/公頃)、高蛋白質含量(平均41.9%)且適合機械化栽培等特性,並透過1256位民眾投票選出「金圓」為商品名稱,將新品種育成的喜悅帶給廣大民眾,提高國人對國產大豆之認同。

適合北部栽種的新品種大豆「桃園1號(TYG1609228)」與對照品種「高雄選10號」的種植型態差異。(圖片來源:桃園場提供)

「大豆乾燥調製技術」降低6%耗損率 「黑豆脆果加工技術」加強休閒食品開發

歷經3年技術研發,桃園場還建立了「大豆乾燥調製技術」,透過調整乾燥調製流程、豆粒乾燥前之預乾燥處理及控制乾燥溫度等程序,有效使平均16%的乾燥調製損耗降至10%以下,並技術移轉「北區非基改大豆雜糧理集貨處理中心」應用,協助農民乾燥調製需求。

針對大豆附加價值提升,桃園場更開發「黑豆脆果加工技術」且技術授權桃園市觀音區農會使用,本技術開發之即食脆果產品,口感酥脆不硬,搭配調味可增加口味豐富性,適合開發為休閒食品應用。

黑豆脆果加工技術讓大豆脆果可應用於各式休閒食品,提高大豆的附加價值。(圖片來源:桃園場提供)

桃園場表示,「大豆乾燥調製技術」及「黑豆脆果加工技術」均已技術授權業者應用,以滿足產業需求並有助於技術的擴散,新品種「桃園1號—金圓」後續將申請品種權以利未來授權業者栽培、利用,並進一步評估新品種於中、南部主要產區的產量表現,希望對於國內大豆產業的永續發展能有所助益。

桃園場成功育成耐候高產大豆新品種,並開發低損耗乾燥製程、脆豆加工利用技術,開創北部地區國產大豆產業新的可能性。(圖片來源:桃園場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配合節水大區輪作 台南六甲水稻田轉作黃豆更省水!
大豆產業生力軍「台中1號-九月豆」登場!高蛋白低脂肪與生長強勢為栽種優勢
國產有機大豆變革!花蓮農改場研發「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助小農有效掌握作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