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北部4個月大的男嬰,食用自製蔬菜泥副食品後,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自製副食品應注意維持製備環境整潔、以肥皂洗淨雙手,並注意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根莖類產品應洗淨、削皮並澈底烹煮後再用,而且新鮮現做,儘早食用完畢。

整理=編輯部

為嬰兒自製副食品,是不少媽媽每天要花上許多時間做的事,但若製備流程和後續存放環境不注意,很可能反而讓食物受到細菌感染!

因為食用自製蔬菜泥,4月大男嬰成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案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簡稱疾管署)於2020年7月7日公佈國內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北部4個月大的男嬰,其食用自製蔬菜泥副食品後,6月23日出現便秘、食慾差情形,25日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家人於同日送至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陸續出現心跳加速、肢體無力、深部肌腱反射下降及眼皮下垂等情形,由醫院採檢並通報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及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經檢驗於糞便中檢出B型肉毒桿菌。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表示,於2020年6月29日接獲疾管署通報該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後,立即請衛生局前往調查患者飲食史、採集檢體送驗,並於其糞便檢驗出肉毒桿菌毒素B型陽性。目前個案狀況已有改善,持續住院治療中。

免疫系統尚未健全!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週至1歲均有可能發生

疾管署表示,根據監測資料顯示,2015至2019年國內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6、0、0、0例,均為散發性病例,發病年齡介於5個月至70多歲。疾管署指出,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亦未發展完全,若不慎食入含肉毒桿菌孢子的食品後,易使此菌在腸道內增殖產生毒素而致病。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週至1歲均有可能發生,6個月以內者占94%,中間值為13週。肉毒桿菌中毒症狀包括便秘、昏睡、倦怠、食慾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

肉毒桿菌中毒 以4種感染形式為主

肉毒桿菌喜愛在無氧環境下生長,且易產生毒素,毒素為神經毒,主要侵犯末梢神經,造成患者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瞼下垂、瞳孔放大、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及講話困難等症狀。肉毒桿菌中毒主要有4種感染形式:

1、腸道型(嬰兒型):人體腸道為一無氧環境,若攝入肉毒桿菌孢子,其在腸道中萌發並產生毒素,常發生於體弱、腸胃有疾病之患者或新生之嬰幼兒。蜂蜜、土壤、灰塵、毛毯偶亦含有肉毒桿菌孢子,因1歲以下嬰兒腸道免疫尚未發育完全,應避免食用蜂蜜,以根莖類食材製作副食品時,也一定要將食材洗淨、削皮,並澈底加熱。

2、食因型(傳統型):為攝食遭肉毒桿菌污染之食品,如自行醃漬肉品,殺菌條件及儲存環境不當所引起。

3、創傷型:大多為傷口維護不當,如沾染受到肉毒桿菌污染之灰塵、泥土所引起。

4、其他型:為美容施打過量肉毒桿菌製劑,或使用非法之肉毒桿菌製劑所引起。

維持製備環境整潔、以肥皂洗淨雙手 才能避免食品中毒

食藥署提醒家長,嬰兒因免疫力較弱,製備食品的環境應維持整潔,調理食品前應以肥皂澈底洗淨雙手,並注意生熟食避免交叉污染、根莖類產品應洗淨、削皮並澈底烹煮後再提供予嬰兒食用,而且新鮮現做,儘早食用完畢。

建議嬰兒滿6個月後再添加副食品

疾管署也呼籲,民眾烹調食品時,應將食物煮沸至少10分鐘並攪拌,脹起蓋子的罐製品一定不可食用,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即勿食用。此外,由於肉毒桿菌孢子於自然界的分布很廣泛,1歲以下嬰兒應避免餵食蜂蜜;帶皮蔬果可能沾染泥土,應澈底清洗及去皮後,再進行食品製作,以降低發生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另依據國健署整理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研究顯示,嬰兒於6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感染肺炎、中耳炎、腸胃炎等風險較低,因此建議於嬰兒滿6個月,對傳染病的抵抗力較好時再添加副食品。

更多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食藥署已製作「肉毒桿菌宣導單張」並置於食藥署官網「防治食品中毒專區」,供民眾自行下載使用及閱讀。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菌菌你好壞!微生物食物中毒是怎麼發生的?
育兒知識:嬰兒為何不能吃蜂蜜?
你的保鮮盒洗對了嗎?當心黴菌孢子造成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