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0年台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後,面臨貿易自由化外來產品的競爭、國內生產環境的緊縮、產業社會成本內部化的要求,加上國際疫病頻傳,以及農村經濟活動重新建構的多重壓力與挑戰,因此政府與業者必須審慎考慮與規劃養豬政策的公平與正義問題,以及養豬規模應否擴大與外銷賺取外匯。

撰文=彭作奎(台灣農村發展規劃學會理事長)

在台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國之後,農委會表示,將採取斷絕所有重要傳染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提升豬肉品質3大策略,希望在3到5年內增養100萬頭拚出口,2020年達成向新加坡、香港、澳門輸出生鮮或加工豬肉的目標。農委會宣示「未來要成為沒有重要傳染疾病的家園」。

1997年口蹄疫爆發前,台灣養豬頭數約1500萬頭,內外銷量各占一半,出口以日本為大宗。

事隔23年,根據農委會2020年5月的毛豬調查統計顯示,毛豬在養頭數549.9萬頭,畜牧場6612場,創歷年新低點。

2020年台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 面臨新局勢考驗

面對新局勢的改變,畜牧事業面臨貿易自由化外來產品的競爭、國內生產環境的緊縮、產業社會成本內部化的要求,加上國際疫病頻傳,以及農村經濟活動重新建構的多重壓力與挑戰,養豬規模應否擴大與外銷賺取外匯,政府與業者必須審慎考慮與規劃。  

從毛豬統計來看,畜牧場變少,但飼養量維持差不多,顯示牧場平均飼養規模提高,這是台灣養豬產業走向規模化與專業化的趨勢;接下來是養豬政策的公平與正義問題,也就是養豬的汙染問題、誰來養、在哪裡養、如何養,以及為誰養的問題必須釐清。

1、應用獎勵鼓勵想加強污染防治的畜牧業者

過去畜牧業給人的印象都是骯髒、惡臭、排放廢水,汙染河川水源。台灣後來因口蹄疫肆虐,養豬戶減少,水汙染與環境衛生獲得改善,特別在高屏溪集水區內的河川水質明顯改善。  

當前各縣市有嚴格的自治條例,設定畜牧場300至500公尺內,房屋、機關或公共設施都不能增設,嚴加管制,將污染的社會成本內部化。環保問題應以獎勵取代裁罰,政府應該用獎勵方式鼓勵想改變設施的畜牧業者,投入更好的汙染防治設備。

2、養豬產業將朝集團化發展  

現階段環保問題嚴重,飼養200頭以下,因為無法提升環保設備,過去以廚餘養豬型態,在都會邊緣飼養生存的小型牧場退場會更為明顯。未來養豬場有大型化、集團化趨勢,中小型養豬戶將會逐漸淘汰;換言之,養豬企業與小農將漸漸脫節。

3、需建立一條龍的養豬產業鏈 

在環保成本內部化之趨勢下,要找到適當的養豬專區相當困難,相較於世界養豬產業大國,台灣豬的價格競爭力很弱,若無法降低成本,即使屠宰、分切、冷鏈、檢疫、用藥都到位,台灣豬也不易大幅增加國外市場。 

假如台灣豬要出口,養豬專區勢在必行。必須先在進口國政府認可下設立專區,通過檢驗後外銷到其他國外市場,並結合大型冷凍廠、養豬合作社策略聯盟,再結合學校,產官學合作成立一條龍的產業鏈。

4、養豬政策應審慎規劃、注意國際非洲豬瘟疫情變化

由於台灣在周圍疫區國家的圍繞下,養豬的風險恐更加提高,養豬環境更為嚴峻,例如韓國於2000年爆發口提疫疫情,損失頗巨,至今疫情尚未受控制,台灣的養豬政策必須從戰略與戰術層面審慎評估與規劃。 

許多肉品業者都認為,台灣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後,要建立以屠宰場為中心的生產鏈分工模式,發展品牌豬肉,擺脫一條龍生產模式,因為非洲豬瘟風險性極高,必須從種豬場、肥育場、屠宰廠、切割、加工廠到聯合品牌、外銷商,串聯成為強大的產業鏈,輔導業者智慧養豬,以內銷為主,此一水準的養豬頭數不致影響台灣的環境。台灣應朝養豬管理技術系統化的輸出,鼓勵業者國外投資生產毛豬。

內容來源=《誰偷走了農地:影響每一個人的台灣農業與農地公平正義》,時報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台灣列為「口蹄疫非疫區」後,豬肉外銷下一步要怎麼走?
口蹄疫凸顯「預防醫學」重要性!獸醫黃億銘撐起家族豬場、催生全國首座沼氣發電中心
非洲豬瘟:台灣不能輸的一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