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可可產業從1997年發跡,至2018年為止總收量已經到達334公噸,然而比起咖啡與茶,產值仍有一大段落差,其中原因除了市場仍未穩固之外,政府也尚未大力推動可可的種植,直到2016年,屏東在地可可的產業才慢慢成型。

採訪=林玉婷、蔡幸儒、黃欣培、黃敬翔
撰文=蔡幸儒

可可產業,從1997年屏東的李松源牧師小量種植開始發跡,2002年「邱氏巧克力」創辦人邱銘松投入大規模的可可種植開始快速發展。發展至今,台灣可可的年產量不僅快速成長,根據農委會農糧署資料統計,2018年台灣可可的總收量也來到334公噸,其中又以屏東的種植面積、產量最高!

不過,對比和可可一起被譽為「世界三大飲品」的咖啡和茶,台灣可可產業的發展速度不僅沒有想像的快,若以2018年產值來看,台灣茶葉74.8億、咖啡8.7億,而同年度的可可產值2671.7萬,更可看出台灣可可若想迎頭趕上還得花上大筆的時間與心力。

但台灣有著歷史悠久的飲茶文化,從茶葉品種改良、茶葉加工以至於茶葉的感官品評,這產業一路上都有許多政策資源在背後支撐。而咖啡市場,在近年來國人飲用習慣養成、許多業者紛紛投入市場後,也促使著台灣在地咖啡漸漸被看見。然而,台灣可可才剛崛起,投入多少資源協助、如何協助,都成為各項政策推動、經費投注前的考量點。

可可果農朱宏彬(左一),與弟弟朱宏崇(右一)退休後轉職成為可可農,與「曾志元巧克力」創辦人曾志元(右二)一同走在田間,巡視可可果的生長狀況。

鼓勵檳榔農廢園,但可沒鼓勵你種可可!

過去屏東因種植大量檳榔樹,對坡地的保育及水土保持不佳,促使政府期望透過轉作的方式降低檳榔面積。而檳榔價格持續的走跌下,也使得許多農民改變種植方式,除了咖啡、牛樟外,適合種植在遮陰環境的可可更是成為檳榔樹下常見的林下經濟模式。

然而,這種看來既利水土保持,又利農民經濟收入的互利型態,儘管看來理想,但實際上政策雖鼓勵檳榔農廢園,但對於投入可可種植這件事卻沒有相應的支持。根據「檳榔廢園及轉作作業規範」內容,除了廢檳榔園能夠得到相應的廢園補助外,在規範中也包含推薦轉作作物的補助種苗、田間管理等費用,但在這推薦作物名單中,包含台灣香檬、檸檬、酪梨、板栗等16種作物,可可卻不在此列!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簡任技正蘇登照提到,其實檳榔園廢園補助的辦法不僅是水土保持的考量,主要也源自於國民健康署自2012年開始的「菸酒檳榔防制整合計畫」,其初衷是希望能透過農業端減少檳榔產量,以減少國人因嚼檳榔而衍生的健康問題,「但台灣可可與檳榔混種的狀況大約佔7~8成,我們真的很難避免掉農戶之後又開始採收檳榔果的狀況。」

因此現在的廢園補助基本上都是「砍樹歸砍樹,轉作歸轉作的補助。」此外,推薦轉作作物時,除了要合乎補助經費初衷外,還必須得思考種植後的經濟效益、產銷調節、水土保持等問題。然而台灣可可面對剛起步、市場仍未知的狀況下,儘管農業部門鼓勵檳榔廢園,但要鼓勵可可種植還得再等等。

不鼓勵前端種植,就代表政策未扶植?

然而,未透過檳榔廢園規範將可可納入推薦轉作,並不代表可可產業完全放由地方自生自滅了。「其實,我們並不鼓勵前端農民投入種植。」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局長傅桂霖說道,事實上比起提高產量,台灣可可現在更需要的是穩定品質與市場。比起給可可農民一筆農業補助金,吸引他們投入尚未成熟的可可市場、共同承擔未來風險,更重要的是如何創造足以支撐產業的市場!2010年開始,屏東縣政府將可可正式納為地方新興產業進行輔導,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黃國榮說道,「早期可可多種植在客庄,屏東縣在期望能扶植客家農村的產業升級再造的背景下,從而將可可作為當地特色產業。」主要由客家事務處輔導業者後端的行銷、包裝,與可可加工後風味品評等培訓工作。

直到2016年,屏東在地可可的產業慢慢成型,水土保持局投入了屏東地區可可產業的跨域合作計畫,更讓這場地方產業創生有了更具系統性的資源注入。從一級產業的「農業端」開始,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種苗改良繁殖場屏東種苗研究中心負責協助可可苗育種、嫁接以及田間健康管理事宜;二級產業的「加工端」則邀請高屏地區四所大學相關科系在食品開發、加工研製、可可全果利用等多方面的產學合作;三級產業的「行銷端」除了定調「Tree to Bar巧克力」的精品路線、也以此後續媒合巧克力業者與可可農友合作。除此之外,屏東可可產業也在近年來串連一級、二級、三級產業整合發展成「第六級產業」,2019年屏東縣在自籌經費與客委會補助下,籌備了3100萬元建置「屏東縣客庄可可產業跨域推廣所」,期望透過可可產業串起屏東在地的觀光產業、人文、景觀等資源,在增加可可產業行銷之外,更以此活絡地方的經濟。

再多政策資源,都可能面臨政府退場!

而台灣可可產業的巨輪,儘管政府能從外輔助、推動產業的加速,但產業內部若只是期待更多的補助、產業質量沒有任何的提升,那麼當政府抽手、讓產業自己往前時,它也必將遭遇困境!客家事務處處長陳麗萍說道,「扶植可可並不是客務處永遠的業務,公部門是階段性輔導,未來有朝一日也將會退場。」然而,在台灣可可憑藉著「Tree to Bar」巧克力終於在國際間被注意到的現在,除了政策資源的外部力量,產業內部的決策、走向都將牽繫著可可產業未來的發展,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從過去便一直參與台灣在地可可產業加工技術培訓,他也提到,「若沒有永續發展的觀念,而是抱著炒短線、短期獲利的心態,可可產業難以長久發展。」

儘管現階段,各項政策資源湧入,期望能扶植可可產業、協助屏東農村的在地創生。但「在地創生」這個字眼,固然聽起來充滿生機,但要為這股為地方注入新生的力量並不能都是從外由內,若產業內部不亟思提升、精進,並推向永續的循環,那也終將是一剎花火!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不想淪為古坑咖啡2.0?「屏東巧克力」的定義要先搞清楚!
不在全球主要可可生長帶!最北可可生產國「台灣」靠什麼本事躍上國際舞台?
精煉百年終結果 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才正要開始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