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7年起,由於許多運用屏東在地可可製成巧克力的品牌業者站上國際賽事的舞台且得獎,透過媒體報導、實體通路宣傳、社群討論等管道,本土巧克力與可可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食力》整理了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的歷史,帶你一覽他們的故事。

採訪=林玉婷、蔡幸儒、黃欣培、黃敬翔
撰文=黃敬翔

根據食力2020年「迷惑人心的魔法食物!你被『巧克力』迷倒的原因是什麼?」問卷調查結果,有8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知道台灣也有種植巧克力的原料「可可」。2017年起,由於許多運用屏東在地可可製成巧克力的品牌業者站上國際賽事的舞台且得獎,透過媒體報導(54%)、實體通路宣傳(42%)、社群討論(22%)等管道,本土巧克力與可可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在期待未來發展的同時,《食力》也整理了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的歷史,帶你一覽他們的故事!

日本曾多次嘗試在台種植可可 但因戰爭無疾而終

根據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的《可可健康管理技術專刊》指出,1922年台灣曾從印尼爪哇輸入種子試種。之後的20年間,日本糖果公司「森永製菓」與「明治」為了應對日本日益增長的市場,也多次取得開墾許可嘗試種植,森永更曾建立「森永台灣殖產會社」,認真準備可可的栽種。然而1941年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讓所有發展計畫中斷,日本在台灣的可可夢也就此破裂。

協助農民掌握巧克力加工技術、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蘇南維分享到,2006年起為了協助發展屏東可可產業,台大農化系組成研究團隊,一邊託人從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帶可可豆來進行加工實驗,另一方面就是在國內尋找哪裡有種植可可樹,結果就在嘉義農試所發現日本留下來保種用的可可樹。現在台灣的可可,有一些也是戰前留下來的品種。

沒有邱銘松,就沒有現在的屏東可可與巧克力產業

可可研究團隊除了嘉義農試所外,在當時屏東縣農業局局長林景和的介紹下,認識了來自內埔鄉的農民邱銘松。邱銘松原是檳榔農,因為意識到檳榔將成夕陽產業,開始尋求轉種作物。雖然一開始瞄準咖啡,但當時古坑咖啡崛起,因此決定從2002年嘗試在檳榔樹下種植可可。沒想到這次嘗試真的成功了,卻苦於國內巧克力業者都是從國外進口原料進行加工,沒有人願意購買價格昂貴、量少的本土可可,邱銘松因此轉而專研製作巧克力的技術,為台灣屏東巧克力的崛起拉開序幕。

不到20年闖進國際舞臺!屏東巧克力下一步該怎麼走?

在邱銘松於2010年創立「邱氏巧克力」品牌後,屏東縣政府也宣布可可成為屏東的新興產業由於可可樹種植多在客家莊,因此交由客家事務處來負責扶植。之後短短10年內屏東冒出了至少30個本土品牌,南投等地也開始出現可可的種植,這股黑色浪潮以屏東為中心逐漸蔓延開來!不過,屏東可可與巧克力快速成名的背後,其實潛藏著產業仍不成熟的危機,仿冒詐騙因而出現。若整體產業要更進一步茁壯成長,眼下仍然有眾多挑戰與風險需要一一克服。

延伸閱讀
不想淪為古坑咖啡2.0?「屏東巧克力」的定義要先搞清楚!
台灣可可之父!「邱氏巧克力」邱銘松花了9年,只為一片巧克力
台灣本土可可製成的精品巧克力貴森森,到底誰在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