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屏東巧克力的招牌越來越響亮,各家品牌知名度上升、訂單增加,對於原料的需求自然也會提升。此時,倘若原料供應跟不上需求、或是價格變貴,成本變高,可能引發一個問題的誕生:產地造假。

採訪=林玉婷、黃欣培、黃敬翔
撰文=黃敬翔

土生土長的「屏東巧克力」產業,品牌業者大多以Tree to Bar作為最大特色,強調從種植開始,使用屏東可可製成具有濃厚風土的巧克力。不過,負責扶植可可產業業務的屏東縣政府客務處處長陳麗萍指出,目前屏東可可種植面積約為230~280公頃,而巧克力品牌已經超過30個!隨著屏東巧克力的招牌越來越響亮,各家品牌知名度上升、訂單增加,對於原料的需求自然也會提升。此時,倘若原料供應跟不上需求、或是價格變貴,成本變高,可能引發一個問題的誕生:產地造假。

古坑咖啡因混充掉落神壇!屏東巧克力潛藏同樣的危機?

你還記得「古坑咖啡」嗎?翻開台灣可可與咖啡的大事記,你會發現兩者的發展是多麼的相像。同樣都是日據時代開始種植,戰爭結束後沈寂沒落,直到近代才重新復甦並迅速竄紅。曾經,古坑形成了一窩蜂的咖啡熱,有許多人不遠千里入山,就為了嚐嚐本土咖啡的風味。然而,2004年以及2007年時,古坑咖啡接連被踢爆農會所販售,包裝標示「古坑產地直送」、「台灣頂級咖啡原產地——加比山古坑咖啡」的即溶咖啡包使用從國外進口的廉價咖啡製成,卻以台灣咖啡昂貴的售價販售,因而讓古坑咖啡品牌名譽掃地,從神壇跌落。

雖然古坑農會的即溶咖啡包在內容物有小小的標示指出咖啡豆來自印度、越南或印尼,但以廉價的進口豆為原料,卻打著本土高檔價位的名號賺取利潤,再加上古坑咖啡的需求正快速上升,就會讓人覺得這是企圖掩耳盜鈴。東窗事發後,古坑咖啡的信譽就此一落千丈,對於當地認真經營的農民與業者來說損失重大。

同樣的危機,是否有可能潛藏在屏東可可與巧克力產業之中呢?由於屏東可可產量稀少,價格往往比國際貴上好幾倍。根據屏東巧克力業者分享,台灣可可豆1公斤售價可達25美元,然而國外每公斤介於1~10元美元不等。相較之下,會不會有人從國外進口較廉價的可可豆製成巧克力後,再以「屏東巧克力」的招牌銷售呢?

風土還是技術?「屏東巧克力」的定義問題將影響發展

2004年古坑咖啡第一次被踢爆涉嫌混充時,農會總幹事袁靖雄辯解道,「古坑」代表的是地名、是製造地,並不是欺騙消費者。當時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今食藥署前身)表示,從國外進口咖啡豆冒充「古坑咖啡」販售的確充滿爭議,但是要以此懲處卻有難題,因為「古坑咖啡」缺乏一個清楚的定義。究竟古坑咖啡指的是「古坑生產的咖啡豆製成的咖啡」還是「以古坑技術製成的咖啡」?這個答案並沒有共識。

同樣,今日「屏東巧克力」的招牌也缺乏清楚的定義或共識。好比說,當提到「瑞士巧克力」時,熟悉巧克力產業鏈的人就會知道它指的是「瑞士技術製成的巧克力」。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處長陳麗萍表示,目前屏東可可與巧克力產業主要以「地方創生」角度經營,由於本土品牌眾多,現階段希望將「屏東巧克力」作為一個統一品牌先在國際開創知名度。不過所謂「屏東巧克力」指的究竟是什麼?雖然以客務處的立場來看,當然是希望將「可可」與「巧克力」綁在一起,彰顯屏東可可的風土與巧克力「Tree to Bar」特色,但這件事政府與品牌業者有共識了嗎?

光是業界就有2種聲音!許華仁:媒體報導不詳盡可能會帶來誤會

本地「Tree to Bar」巧克力品牌中,「邱氏巧克力」創辦人邱銘松與「曾志元巧克力」創辦人曾志元皆表示,只會使用屏東可可製成巧克力。邱銘松更分享到,2010年品牌成立時,就有朋友說可以幫忙從迦納進口可可豆來台讓他製作巧克力,但邱銘松很堅定的拒絕,用本土的原料製成巧克力他身為土生土長農民、會堅守到底的情懷。

相反的,福灣巧克力創辦人許華仁則認為,品牌的發展不應該完全被產地侷限,福灣要做的是「台灣巧克力品牌」,因此確立「屏東巧克力」在福灣只是一條最主要的生產線。此外,也會從其他產區如印尼、泰國進口不同風土的可可豆製作成巧克力,運用進口與本土巧克力的比例為1:10。

不過,為了區分不同定位的產品,許華仁強調所有以屏東可可為原料的巧克力,一定會在品名前標註「台灣」如「台灣一號巧克力」、成份表也會標註「屏東可可膏」供消費者辨識,如果沒有這些字眼就代表是進口原料。許華仁也說到,由於媒體報導時可能比較簡略,往往造成一般民眾以為福灣所使用的巧克力全都是屏東可可做的。2019年,許華仁與甜甜圈品牌「Mister Donut」聯名合作時,由於屏東可可成本太高,後者選擇使用進口豆作為原料。許華仁就有強調他們不能打著福灣的名號宣傳,免得消費者誤會聯名產品也是台灣可可,因此該合作主打「Mister Donut X 許華仁」。

以消費者認知來看,即使只有1%混充也可能構成欺騙!

若產官學都取得共識,認定「屏東巧克力」只可以是使用屏東可可製成的巧克力,那麼後續也會衍生出許多問題。有使用在地可可,與「只」使用在地可可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台灣進口「明治」、「瑞士蓮」、「Hershey's」等巧克力的進口代理商正暉總經理黃培輝分享到,如果一款巧克力產品想上架通路,除了前面加工製程外,還得考量原料成本、通路抽成以及競價等因素,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壓低成本的手段以免虧損。消費者若被教育「屏東巧克力」只能是屏東可可製成的巧克力,那麼即使一塊巧克力裡用了5%的進口可可原料,也可能被視為誤導、欺騙。若進一步導致失去信任,對屏東巧克力產業未來發展將是一大致命傷!

Tree to Bar不能只是說說!可溯源才能更安心

無論是「Tree to Bar」或是「Bean to Bar」,其實要讓消費者能夠更安心,最理想的作法就是做能溯及源頭。為了避免屏東巧克力步上古坑的後塵,陳麗萍希望未來可以啟動屬於屏東可可與巧克力的標章制度,透過第三方平台的驗證,讓消費者可以直接透過包裝辨識屏東巧克力產品,也正在推廣農民實行產銷履歷。

屏東巧克力是否有可能成為「古坑咖啡2.0」?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但是在整個產業正逐漸被國際認識,要往前邁進更大一步的此時此刻,屏東可可與巧克力產業實在經受不起任何一次的食品詐欺事件!

延伸閱讀

台灣可可之父!「邱氏巧克力」邱銘松花了9年,只為一片巧克力
5個莊園、32個品牌,屏東為什麼成為巧克力品牌密度最高的縣市?
【就醬做】走進可可產地,尋覓「Tree To Bar巧克力」的風味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