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被丟棄或浪費,佔糧食供應給消費者數量的3分之1,這些被浪費的量足夠解決30億人的飢餓問題。

採訪.撰文=高涵

在電腦前的您,在什麼時候會被強烈的飢餓感所支配呢?是在忙於工作忘了吃午餐時,還是為了控制體重而節食的日子裡?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2016年全球76億人口中,有10.7%(約8.15億人)食不果腹,處於長期營養不良狀態,無法享受健康而精彩的人生。

氣候變化將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該怎麼辦?

科技的進步能解決飢餓問題嗎?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用數據告訴你可能沒這麼簡單。在需求方面,全球人口不斷上升,到2050年預估將達97億人口,而在供應方面,預估人均農業用地將從2012年的0.22公頃減少到2050年的人均0.18公頃,城市人口比例將從50%上升到70%,而氣候變化也將導致重要的糧食作物產量下降,特別是稻米、小麥和魚類產品。未來聽起來很悲觀,如果無法提出更有效的對策,饑餓的人口將持續增加。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徐世勳表示,除了加強生物科技研發與投資,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加法思維外,另一個減法思維即是「減少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Food Loss and Waste)」。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中被丟棄或浪費,佔糧食供應給消費者數量的3分之1,這些被浪費的量足夠解決30億人的飢餓問題。

整條供應鏈皆可能產生剩食

糧食損失可能發生在整條供應鏈的任一段:

1、生產端:農產品在採收時,因工具不夠精良造成之損失,或是不符合經濟效益,又或是沒達到消費者要求品質而被丟棄。

2、貯運過程:缺乏足夠的電力、設備與技術,無法完善生鮮產品的「冷鏈」供應,都將造成糧食的損失。

3、批發及零售階段:可能未達消費者選購水準,或是超過保存期限而被丟棄。

4、消費者端:民眾過期而未食用的食物,或是吃不完的廚餘等,皆是剩食的來源。

開發中國家由於設備等因素,糧損較常發生在前端,而已開發國家則是因為過度浪費,在供應鏈末端產生剩食的比例較高。

除此之外,政策也可能造成糧食損失,徐世勳舉例,我國對稻穀採取保價收購,高價收購後貯藏在倉庫,過程中也會造成糧損,2到3年後再當作飼料販售,除了價格大降之外,原本能提供作為人類糧食,也因此而浪費了,也算是不必要的糧食損失。

3R策略減少剩食 醜蔬果也能出頭天

徐世勳也建議,搶救剩食可以利用「3R」的概念:

1、首先是「減少」(Reduce):買你真正需要的,若買太多吃不完只是造成無謂的損耗與浪費,若能搭配食農教育,從小建立愛食惜食的概念,作為減少剩食產生的國民基礎意識。FAO也建議,多買在地的食材,如此亦能減少在漫長的貯運過程中食材的損耗。

2、再來是「再利用」(reuse):未達消費者選購標準的蔬果又稱為「醜蔬果」,往往因賣相不佳而被淘汰。有些企業也注意到醜蔬果的商機,利用較低的價格販售或是加工,王品集團董事長陳正輝也預計在2018年推出以醜蔬果為主要食材的餐廳,也是減少糧損的好方法之一。

3、最後則是「回收」(Recycle):若真有剩食產生,可以當作畜牧飼料,或是農作物的肥料,最後才進掩埋場,讓剩食皆有好的歸宿。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產生368萬噸剩食,平均每個人1年浪費156公斤的食物,這背後更代表著無謂消耗的生產成本,包含水與土地資源、勞力等,如果能改變一下思維,就能扭轉這個現象,從珍惜眼前的食物開始吧!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日本家庭剩食嚴重 三分之一未經食用就丟棄
克服剩食浪費 美國從這兩處著手改善
減少剩食與保存期限的兩難課題

參考資料
FAO
A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