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甚至民間團體都在推動「食育」,回歸國家發展本體,從產業經濟到國民健康,飲食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藉解析台灣正面臨的5大問題,正視推動食育的重要性!

採訪=林玉婷、李依文、羅璿
撰文=李依文、羅璿

不管是在中央或是地方,甚至是民間單位,大家都在推食育,這絕非因為國際潮流一窩蜂,而是回歸國家發展本體,從產業經濟到國民健康,飲食教育都是重要一環。

食育推廣成功與否,跟國家整個社會經濟脈絡有著絕對的相關性,台灣目前正面臨這5大問題,讓我們推動食育的腳步不能再等!

1、國民對在地食材不夠認同扼殺農漁業發展

「你認為誰最應該關心糧食安全?應該是消費者,不是農民!」屏東農家出身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嚴肅地說到,農民有能力自給自足,但一般民眾不是這樣。糧食自給率,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過去10年間整體來說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問題出在哪裡?與台灣國民對於在地食材的認知與認同感有很大的關係。

糧食自給率之所以難以提升,陳吉仲歸納原因就是「進口需求居高不下」,他認為唯有消費者知道了自己吃的食物從何而來,轉而購買本土的產品,才能夠從消費端影響到供應端,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生產端農民也能因此受到支持,繼續耕作。「透過食農教育去理解在地生產過程,糧食體系就會更安全,並不只是為了農民著想,更是為了消費者,這背後其實有很大糧食安全的效益存在。」陳吉仲說,當民眾知道自己吃到的東西來自於哪裡,如何判斷新鮮度,了解碳足跡等等,就會知道要吃國產農產品。

「推進校園營養午餐的原因,也是希望養成小朋友的飲食習慣。」陳吉仲說,除此之外,讓孩子們親身體驗才是最好的,不只是環境的變化,或是粒粒皆辛苦,「你不能硬梆梆的課程,跟小朋友說多重要,那是沒有感覺的。」陳吉仲笑著說,這也是為什麼農委會於2018年建置「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就是希望刺激第一線的食育工作者能相互交流食農創意,並付諸實行。

2、不只全球都在變胖,台灣也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資料,1975年以來全球肥胖率翻了3倍、2016年超過19億人過重,其中6.5億人肥胖!其中有超過 3.4 億5~19歲兒童或青少年為過重或肥胖。而肥胖年齡也在向下拓展的趨勢,光是2019年就有3800萬名5歲以下孩童過重或肥胖,而台灣的肥胖率自2007年開始逐年增加,一路從小學到國中都在變胖,根據WHO肥胖盛行率定義計算,台灣5~19歲兒童及青少年之肥胖盛行率由2015~2018年的11.4%,降低至2016~2019年11.2%,與APEC國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相比由第10名降至第11名,在APEC亞洲國家中也由第4名降至第5名,雖說在整體排名上有改善,但實際上以成長率來看,最新的2019年數據卻顯示成長率僅呈現-1.1%,改善的效率有待加強。

從2007~2019年全台國小生過重及肥胖體位分佈趨勢來看,平均每3個國小生就有1個過重或肥胖。

孩子變胖不只是對於個人的健康有所影響,對於整個社會的健保醫療負擔更是一大影響。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在飲食一直西化、外食比例攀升的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5.4%,且2019年10大死因中就有8項是肥胖引起的慢性病或突發病變,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超過7.3倍。除此之外,2021年3月4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聯手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全球250萬新冠肺炎染疫死亡者中,9成出現在肥胖率較高的國家。超過50%成年人體重過重的國家(如英國、美國、巴西),新冠肺炎致死率高出10倍。哥倫比亞大學也發現,極度肥胖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加裝呼吸器與死亡機率的比正常體重者高上60%。在非常時期更顯體位攸關生命。

3、體驗不應該只留在農田,更該培養生活技能

綜觀來看,台灣目前執行層面的食農教育,都是回到最源頭的農田種植,教導孩子們從種子到蔬菜的整個生命歷程,雖然認識食材和產地的關係很重要,但試問日常生活裡面大眾與農田共生的比例其實並不高。除了這些農事體驗,更重要的其實是透過食育教育培養可以好好生活的能力。舉例來說,所謂的新鮮蔬果如何判斷?躺在冷藏櫃裡面的蔬果就一定新鮮嗎?這些更貼近生活日常的食育教育才是最直接影響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

「台灣需要的食育,不是高等教育,是生活教育。」旅日文化教育觀察者、擁有日本食育師證照的蔡慶玉說,台灣目前在食育推廣的方向還是以高等教育、進入學校課程為主,但其實真正的食育應該是生活教育,用生活教育來讓台灣人有更多用飲食來「選擇」生活的可能,「我因為孩子的食農課程,接觸到自己種的小黃瓜,我才知到新鮮小黃瓜上面是有刺的!」蔡慶玉笑著說,而這樣的體驗反應在買菜的時候,知道挑有刺的才新鮮。這就是把農田體驗真正帶入生活的食育力量。

4、全球9億人在挨餓,台灣剩食卻可堆成1.1萬座101

大家普遍認知的環境教育僅限於環保,綠色愛地球等,但其實環境教育遠比這一切重要,要有好的環境才能有健康以及足夠豐沛的農作物產量,影響著整個農業體系的存亡。目前全球正面臨著氣溫攀升、海水酸化等,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們所仰賴的農業體系,也更是因為這樣「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遠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大。而台灣看似好像很環保,但剩食的量卻高得驚人。「若是用廚餘桶來計算的話,台灣一年的廚餘量是1萬1千座101大樓。」環保署綜計處處長劉宗勇苦笑著說,而這樣的原因也是來自於我們對於食物不夠珍惜。

「從知識、行爲、態度養成習慣,才能落實到真正的環保,這才是真正的環境教育。」劉宗勇說。當環境教育能夠真正像內建的直覺,握在手裡的力量遠比想像的大,若是整個社會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環保,從減少剩食到對社會整體的資源、人力經費的減少,「我們解決問題,應該從源頭開始做起,那就是教育。」劉宗勇說。

5、校園午餐食物中毒事件難以杜絕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的台灣校園重大食品中毒事件資料顯示,案件數從2016年64件,到2017年一度攀升到90件,直至5年後的2020年都還有68件,5年來患者總數高達13456名。案件數一直無法確實的歸零,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了?根據校園營養午餐的管理,從食材原料追蹤追溯、設備清潔、人員教育訓練等環環相扣,而校園營養午餐中毒案件不容小看的原因來自於,孩童的抵抗力弱,也有可能會導致大批學童同時中毒,也因此,校園營養午餐的把關應該更加嚴謹,因為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事情!

身為6都之一的台南市,在2016~2020年5年內校園中毒人數竟突破2千人。

「食品安全的飲食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一定要比我們還懂,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向下扎根。」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吳秀梅說,飲食教育的內容其實應該要從尊重食材、均衡營養與食品安全3個點來做,從小就教導孩童應該要如何選擇飲食,「這是一輩子的事情。」吳秀梅笑著說,而飲食教育應該要靠全民一起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要有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才有健康安心飲食的社會。

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016~2020年的統計資料來看,最常發生重大校園食物中毒事件的前5名城市中,6都就上榜4縣市。

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食育,在大體方向上來看是認識食材,了解在地物種,對土地的保護與認知等,但實質上一個國家的食育教育程度,絕對的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大程度,大到反應的是社會健康、糧食系統安全,小到日常生活給予自己在飲食上更多選擇的機會、以及自我把關食安。雖然比起日本或歐美,台灣的食育推動還需要更有系統化推動,但是起步永遠不遠,因為再不做,就真的來不及了!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農教育法》全條文公布!陳吉仲:農委會每年將撥10億預算推動食農教育
「營養5餐計畫」前進台南!灃食持續進軍各縣市推動飲食教育 讓學童吃好又健康
台東食育提案所:深度挖掘台東飲食文化 打造整合食物議題的平台 串連起人與食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