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鄭成功的姪孫「鄭永慶」在1888年(明治21年)於東京開第一間咖啡館,名為「可否茶館」。後來他的咖啡館因時機不佳倒閉,但到了大正浪漫時期,咖啡逐漸在日本風行。

撰文=魚夫(作家、畫家、美食家)

咱們經常在討論臺灣飲食文化時,都會提及鄭成功,在臺南尤其如此。

譬如虱目魚是因為鄭成功沒吃過,初嘗之際,驚呼這是「什麼魚」,才轉音成虱目魚,實則連橫《臺灣通史》中記載:「臺南沿海事以蓄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番語也。」番語指的是平埔族語衍變而來,虱目魚的本來讀音是「麻薩末」,到菜市場去,老一輩的還保留這個音,總而言之,許多關於鄭成功和飲食文化傳說,大都是穿鑿附會的。不過鄭成功家族倒是和咖啡文化有關係的。

鄭成功與日本第一家咖啡館

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他們家族和日本關係密切,他有位姪兒叫鄭永寧在幕府裡擔任通譯,育有三子:鄭永邦、鄭永昌和鄭永慶,這鄭永慶在1888年(明治21年)在東京開了一家咖啡館,名喚「可否茶館」,可否發音かひ(kahi)。


明治21年鄭永慶在日本開了第一間咖啡館,名為「可否茶館(かひさかん)」,店內供應咖啡和德法的葡萄酒、古巴菲律賓的雪茄等舶來品。(圖片來源:王可樂日語

日本人接觸咖啡是荷蘭人帶來的,起初人們也不知如何翻譯荷文「koffie」,於是百花齊放,「可否」、「骨喜」、「骨非」、「可非」」、「加喜」等均指咖啡,如今的「珈琲」據說來自於幕末一位蘭學家宇田川榕菴的翻譯,他認為咖啡豆和樹枝像極了女人用的髮簪,珈就是簪上的花飾,琲則是連接簪的玉石,乃以此形容。

咖啡浪潮襲捲 咖啡館成日本文人休憩場所

鄭永慶的咖啡館後來倒閉了,究其因時機不待,但到了明治晚期至大正浪漫時期,咖啡逐漸風行起來。1911年,水野龍在東京銀座開了一家「カフェーパウリスタ」(Café Paulista,原意是聖保羅之子,但有人翻成老聖保羅咖啡館),水野龍在19世紀末期因為移民巴西,發現當時該國的咖啡豆價格大跌,乃低價引進日本,推行平價咖啡,現場有「制服給仕」服務,又得早稻田大學創辦人大隈重信的資金支持,且因為靠近朝日新聞社、電通本社、帝國飯店和外國商館的密集區,集天時地利人和遂成為新聞記者、文人雅士最愛出沒的場所,日本名作家諸如芥川龍之介、徳田秋声、正宗白鳥、宇野浩二、久保田万太郎、広津和郎、佐藤春夫、水上滝太郎、吉井勇、菊池寛、谷崎潤一郎等人都很喜歡來這裡泡上一段時間。

到了明治晚期至大正時期,咖啡逐漸成為日本新潮流。(圖片來源:圓神出版社提供)

奧大利作家Peter Altenberg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他所愛的咖啡館就是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Café Central),我去的時候看見一進門就有座作家的木雕像,不覺莞薾,其實我還聽聞除了列寧、托洛斯基,更有那大哲學家維根斯坦、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等等都曾經在這裡喝出許多學問來。日文裡也因為Café Paulista的緣故而出現「銀ブラ」(Ginbura)的詞,意思是到銀座去「踅(se̍h)街」,那是慶應義塾大學生之間的流行語,暗示來去喝杯咖啡啦!

好事者如我,也曾在銀座逛大街時走進咖啡店裡湊熱鬧,只是現在的店是1970年「復刻」的,本店則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後閉店許久。

「Café Paulista」於1970年的「復刻」版本。(圖片來源:Café Paulista

【美味店家】
カフェーパウリスタ(Café Paulista)
地址:日本東京都中央區銀座8-9

內容內容來源=《魚夫人間味:邊吃邊說四十年》,圓神出版社出版

延伸閱讀
走過200年歲月!造訪全羅馬歷史最悠久的古希臘咖啡廳Caffe Greco
伴隨米蘭近200年的咖啡日常:Pasticceria Marchesi 1824咖啡館
為了替代鍋巴水而生的咖啡癮?韓國人對即溶咖啡的熱愛超乎你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