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0年6月16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正式通知台灣改列為「口蹄疫非疫區」,象徵台灣終於擺脫纏鬥23年的口蹄疫,此次宣布不僅象徵台灣每年可節省3億元防治口蹄疫的疫苗費用與人力支出,更讓台灣豬肉能風光外銷、重返國際。

採訪·撰文=黃敬翔

等了23年,台灣終於正式告別「口蹄疫疫區」的身分了!2020年6月16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簡稱OIE)正式通知台灣改列為「口蹄疫非疫區」,自1997年口蹄疫在台爆發以來,台灣歷經23年,終於從「疫區」轉變為「打針的非疫區」、再到如今的「不用打針的非疫區」,與日本一同成為「亞洲唯二不用打疫苗的非疫區」,也象徵台灣終於擺脫口蹄疫這個糾纏多年的惡夢!

從口蹄疫除名,不僅可讓台灣每年節省3億元防治口蹄疫的疫苗費用與人力支出,更讓台灣的生鮮豬肉能風光外銷、重返國際。

最輝煌時期跌落谷底 展開23年抗戰之路

1990年代是台灣養豬業最輝煌的年代,單是在1996年外銷日本的豬肉價值就高達15億5120餘萬美元(當時幣值換算約600億台幣)。沒想到,1997年突然爆發口蹄疫重挫台灣豬肉市場,造成高達1700多億元整體經濟損失,更讓台灣23年來喪失豬肉外銷市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1996年、口蹄疫爆發前台灣共有2萬5357戶養豬戶,時至今日僅剩下7千多戶,整整有1萬8千多家不見了。而陳吉仲自己其實也是口蹄疫受災戶,當年口蹄疫爆發前,父親才剛貸款投入養豬事業,沒想到隔不久就爆發疫情,讓一家人欠了許多債務,最後狠下心變賣兩塊農地才還完。

黑橋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春利也回想,口蹄疫前,台灣豬肉出口產值在外匯中排名第2名,產業相當龐大,但疫情爆發後,台灣撲殺了5、6百萬頭豬,將近當時全台豢養豬隻的一半。口蹄疫前,100公斤毛豬交易價格歷史最高點將近7千元,但疫情發生後跌到最低3千元左右。1997年一年內豬農就減少將近5000戶,許多飼料廠、肉品加工廠紛紛倒閉,當時黑橋牌也關了4個門市、年營收一下子掉了1億多元!

悶了23年!台灣豬肉產業蓄勢待發

口蹄疫發生後,台灣豬隻開始全面施打疫苗才控制住疫情,但此舉也讓台灣豬肉無法外銷,如果要外銷,最總目標還是要「拔針」。經過多年努力,我們曾於2009年試圖拔針但失敗,2018年7月再度停止施打口蹄疫苗,並於2019年成功拔針滿1年,終於符合向OIE申請不施打疫苗非疫區資格。

拔針成功後,農委會隨即向OIE發出申請,原訂2020年5月在OIE第88屆年會上可知道結果。然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讓年會延期舉辦,農委會隨即爭取以遠距視訊會議等方式代替,獲得同意,各會員國在線上審核台灣改列非疫區的資格,須有半數、91會員國參與投票,並獲得多數同意才能通過。最終,終於在2020年6月16日,OIE正式通知台灣自疫區除名!

「台灣已經悶了23年,我們的養豬與加工技術原本就很頂尖,結果口蹄疫爆發就被鎖在裡面無法外銷。」創立於1963年,在加工肉品領域超過50年的「唯豐肉鬆」執行長林詠涵表示,「這幾年等於讓台灣深蹲,把自己的功力練得更純熟。」而現在解禁,身邊所有人可以說是相當期待,都已經預備好了。

林詠涵指出,口蹄疫爆發後,許多小豬農紛紛退出,存活至今的養豬場基本上規模都非常龐大,2019年7月拔針成功後,就有聽到許多養豬戶開始積極準備生鮮豬肉外銷。此外,雖然過去幾年台灣都有出口熟肉、肉乾等加工製品,但礙於是口蹄疫疫區的緣故,只能少量出口,且規定嚴格、限制較多。改列為「非疫區」,不僅生鮮豬肉出口躍躍欲試,加工製品的出口也會跟著順暢起來。林詠涵透露,過去一年持續有國外業者來洽談出口一事,在接受《食力》採訪前,也才剛結束一通國外業務洽談的電話。

2020年下半年將恢復出口 新加坡將會是試水溫首站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簡稱防檢局)指出,口蹄疫非疫區的承認只是第一步,外銷最在乎的仍然是從屠宰到分切、冷鏈,以及台灣官方的各項肉品檢查標準、養豬業的生產設備等是否能符合要求。儘管如此,陳吉仲仍表示,「口蹄疫非疫區對於台灣畜牧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能促使整個養豬產業再往上升級。」

「在出口方面,目前還沒辦法外銷到美國、日本。」陳吉仲坦言,雖然口蹄疫爆發前,日本是台灣最大的豬肉外銷國,但由於台灣仍然是「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又名「古典型豬瘟」,與「非洲豬瘟」不同)疫區,因此尚不符合美日出口規定,「但是新加坡、香港、澳門,都是我們可以先走的市場。」

早前,陳吉仲就宣布新加坡會是第一個出口市場,2020年7月就有機會到當地試水溫。對此,防檢局已向新加坡遞交申請資料,雙方一直有保持聯繫,目前進度為「書面審查中」,書審通過後就會啟動實地查證程序。

疫區除名只是取得門票 外銷還有難題待突破

不過,正如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所說,成為口蹄疫非疫區僅代表台灣已達出口條件,政府只是協助國內畜牧業者取得外銷門票,外銷仍然要評估國際競爭力。豬肉外銷,仍要廠商自己去開拓。

除了競爭力問題,台灣豬肉的生產力也是外銷需探討的重要課題。口蹄疫爆發前,台灣豬的在養量約1200萬頭,但現階段只有540萬,主要以供應國內為主。但陳吉仲也強調,不能在外銷解禁後,為求出口而放任台灣養豬產業倍數成長,因為這樣反而會帶來許多問題,「例如豬的排泄物有沒有拿來做沼氣發電,不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等。我們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才會來考慮適度的出口。不能為了出口,把負面的環境議題留在國內。」也正是如此,才會考量以新加坡、港澳等規模大小較能負荷的市場作為外銷起點。

正式改列口蹄疫非疫區,台灣豬肉跨別23年的外銷之路才要開始,仍然有許多挑戰正等著政府與產業一同克服。不過,在此當下,台灣也絕對不可以忽視眼前的巨大威脅「非洲豬瘟」、對於口蹄疫的生物防治也要持續做好,才能守住這23年來、得來不易的果實。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食品史上的7月1日 口蹄疫抗戰23年,拔針成功!
非洲豬瘟:台灣不能輸的一場戰役!
非洲豬瘟來勢洶洶!市佔7成的香腸大王黑橋牌如何迎戰?